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056章 知识改变命运,小山入学

第056章 知识改变命运,小山入学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作者:
洪崖洞主
本章字数:
4834
更新时间:
2025-05-16

与周先生定下了学习文字的约定。

这件看似微小的事情,却在张大山的心中,掀起了比造出曲辕犁更大的波澜。

农具的改良,能让他们吃饱肚子,活下去。

但唯有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的轨迹,让后代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尤其是老三小山。

这孩子天资聪颖,是几个孩子里读书最有希望的苗子。

如今能得到村里唯一读书人的亲自教导,这机会太难得了。

绝不能辜负。

张大山对小山的入学,看得比家里任何事情都重。

虽然周先生说了束脩可以用药材和劳力抵。

但第一次正式拜师,该有的礼数不能少。

张大山又从那为数不多的钱里,拿出几文钱,让王氏去村里相熟的人家换了一小块稍微像样点的腊肉,又称了半斤红糖。

他还让王氏找出家里唯一一件补丁最少、相对最干净的旧衣服,给小山换上。

虽然依旧是粗布麻衣,但洗得干干净净,也算是一种尊重。

至于学习用具,张大山更是费了心思。

笔墨纸砚是想都不敢想的。

他便自己动手。

找了一块相对平整光滑的石板,仔细打磨干净,权当“纸”。

又寻了些烧透了的、质地较硬的木炭条,充当“笔”。

他还用细沙铺在一个破陶盆里,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沙盘,可以用来反复练习写字。

虽然简陋到了极点。

但在张大山看来,这石板、木炭和沙盘,承载的却是这个家沉甸甸的希望。

准备妥当后,张大山亲自带着小山,再次来到了周先生的门前。

这一次,周先生没有再让他们等在门外。

他打开屋门,示意父子俩进去。

屋里陈设极其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家徒西壁。

一张歪歪扭扭的旧书桌,几把同样破旧的竹椅,墙角堆着几捆发黄的旧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和霉味。

除此之外,再无长物。

甚至比张大山家修补后的牛棚还要显得清贫。

但屋子收拾得还算干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与外面的喧嚣尘世隔绝开来。

“坐吧。”

周先生指了指竹椅,自己则在书桌后坐下。

张大山将带来的腊肉和红糖恭敬地放在桌上。

“先生,一点心意,还望笑纳。”

周先生瞥了一眼,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小山,过来。”

他冲着站在一旁、既紧张又好奇的小山招了招手。

小山连忙走上前去,规规矩矩地站在书桌前。

周先生仔细打量着他,目光锐利。

“想读书?”

“想。”

小山用力点头,声音清脆响亮,带着毫不掩饰的渴望。

“为何想读书?”

周先生又问。

小山愣了一下,似乎没想过这个问题。

他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周先生,小声却又坚定地说道:“俺……俺想认字,想知道书里都写了啥。”

“俺不想……不想像村里其他人一样,一辈子在地里刨食,啥也不懂。”

“俺想……像先生一样,有学问。”

这番朴素而又真诚的话语,让周先生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他沉默片刻,缓缓点头。

“好。有志气。”

“读书很苦,比你们下地干活还苦。”

“你能坚持吗?”

“能。”

小山再次用力点头,小小的身板挺得笔首。

“好。”

周先生不再多问。

他从墙角那堆旧书里,抽出一本封面己经磨损、纸张发黄的薄册子。

“这是《三字经》,蒙童开蒙之书。”

“今天,老夫就先教你识这头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

他用那略显沙哑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念着。

手指着书上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繁体字。

小山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睛瞪得溜圆,小嘴也跟着小声地模仿着。

张大山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心中百感交集。

他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向他的儿子缓缓敞开。

那门后,是知识的光芒,是摆脱蒙昧的希望,是改变家族命运的钥匙。

周先生教得很认真。

虽然他的教学方式古板传统,注重记诵。

但他讲解字义时,却往往能引经据典,深入浅出。

对于小山提出的疑问,也耐心解答。

小山的表现,更是让周先生暗暗点头。

这孩子,确实是块读书的好料子。

记忆力惊人,几乎过目不忘。

理解能力也强,往往能举一反三。

最难得的是,他身上有股子韧劲儿和专注。

一旦开始学习,就能完全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

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

小山竟然己经能磕磕绊绊地背诵下《三字经》的前几段,并且认识了十几个生字。

这学习的速度,比他以前教过的那些族长家的顽劣子弟,不知强了多少倍。

周先生的心情,也似乎好了不少,脸上那严肃的表情都柔和了些许。

中午,张大山没有让小山立刻回家。

而是拿出带来的干粮,父子俩就在周先生的院子里简单吃了点。

下午,张大山让小山继续跟着周先生学习。

他自己,则开始履行“束脩”的承诺。

他先是帮周先生将院子里的杂草清理干净。

又去附近的河边,挑回了两大桶满满的清水,将周先生家那个空了大半的水缸蓄满。

接着,他又拿起斧头,将周先生墙角堆着的那点歪歪扭扭的柴火,都劈得整整齐齐,码放利落。

他干活麻利而实在,没有丝毫的偷懒。

周先生看在眼里,默默点头,心中对这个求学态度如此诚恳的农家汉子,又多了几分好感。

傍晚时分,父子俩才告辞离开。

小山怀里揣着那本周先生暂时借给他描摹的《三字经》,小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满足。

回去的路上,他叽叽喳喳地跟父亲分享着今天学到的新知识,背诵着刚刚记住的句子。

张大山耐心地听着,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

回到家,王氏和孩子们看到小山捧着书回来的样子,都围了上来。

听说小山第一天就学了那么多字,得到了周先生的夸奖。

一家人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

“俺们小山真聪明,将来肯定能当大官。”

王氏摸着儿子的头,眼含热泪。

“三哥厉害。”

栓子和柱子也羡慕地看着三哥手中的书本。

铁牛和石头虽然没说什么,但眼神里也充满了对弟弟的期许和鼓励。

知识改变命运。

这个信念,如同种子一般,不仅在张大山心中扎根,也开始在这个贫寒却充满希望的家庭里,悄然萌芽。

小山的入学,只是一个开始。

它象征着这个家,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开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