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以严刑峻法为基本的治国手段,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很弱小,无法与其他六国相比。这时的秦国需一个铁腕人物,带领秦国完成富国强兵的愿望,商鞅适时出现。为了有效推行变法,清扫障碍,商鞅使用了真正的铁血手段,其心肠之硬、手段之残酷,翻遍史书也难以找到能同他比肩的第二人。当时的秦孝公全力支持他,也像他一样铁了心。可以说,他的变法开启了秦国严刑峻法的先河。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严刑峻法,轻罪重判。商鞅制定的法令非常严苛,他开创了一种“连坐”法,命百姓五家为一保,两保十家相连,互有纠察检举之责,一家有罪,九家共同举发,若不举发十家连带处罪。凡犯有外患内乱罪,隐藏不告发的,一概斩杀。对作奸犯科者处以腰斩,藏匿者给予和投降叛变分子相同的严厉处罚。凡打架斗殴的,均按情节轻重一律科刑。不从事农耕而专事工商末利者和因懒惰而贫穷者,一律拘捕,妻子没为官奴。
商鞅制定的法律实在过于残酷,以至于被描述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新法刚开始公布施行时,秦国百姓议论纷纷,有人说新政令不便民,有人说新政令便民,商鞅下令,一律拘押到官府斥责说:“法令既然公布实施,你们应当遵令奉行,说不便民是违抗政令,说便民是谄媚政令,都是扰乱民心,非法之徒,一概放逐到边疆去当戍卒。”百姓从此不敢议论政令。
商鞅残酷的手段,使人们敢怒不敢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段赵良和商鞅的对话,就说明当时商鞅所处的境况。起初,商鞅在秦国做国相时,制定的法律极为严酷,他曾经亲自来到渭河岸边,监察处决犯人,那一次杀了七百余人,渭河变成了一条红色的血河。他担任国相的十年时间里,招致了很多人的怨恨。但当时有秦孝公全力支持他,所以没有人敢对付他。一次,赵良来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高明?”赵良说:“与其听一千个人说的恭维话,还不如听一个人的首言不讳,就请允许我说出心里话,而您不要加以怪罪,可以吗?”商君说:“好!”
赵良坦然而言:“五大夫,原本地位低贱,只不过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但秦穆公把他提拔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他在秦国做国相的六七年里,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累了也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用伞盖。他在国中视察,从来不带众多的车马随从,也不大要威风舞刀弄剑。他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儿童也不再唱歌谣,春米的人也停止劳动,以遵守丧礼。
“可是现在再来看您。您起初结交君主的心腹宠臣景监,通过他的引见才被孝公重用,最终升为国相,等到您掌权执政,就凌辱践踏贵族大家,残害百姓。逼得公子虔八年不敢出门。您杀死祝欢,又在公孙贾的脸上刺字。您出行的时候,带着大批的车队,更有许多强壮的侍卫在身边护卫。《诗经》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您做的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随时都会蒸发掉,可您却不知道,还贪恋地方的富庶收入。一旦秦孝公有个三长两短,秦国用来逮捕您的罪名还会少吗?”
可是商鞅最终还是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只过了五个月就大难临头了。他被捕之后,秦国的贵族给他定下了数条大罪,其中一条就是“开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之先河”。虽然这只是贵族杀害他的一个理由,但也说明了商鞅执政过于严苛,不得人心。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他说商鞅天性刻薄。
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政策延续了下去,秦始皇即位之后,不但继承了这种严苛的政治制度,甚至在很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律》的条款,涉及当时上自宫廷、下至百姓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很多十分残酷的刑罚。例如:
徒刑,即剥夺罪犯的人身自由,强制其服劳役。徒刑的最轻等级是发往边境充当斥候,也就是探子。
肉刑,也就是伤害犯人的肢体,对肉体进行惩罚。其中包括黥刑,在面上刺字。刖刑,砍断脚足。宫刑,阉割生殖器。劓刑,割掉鼻子。肉刑源于奴隶社会,在秦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常常与徒刑结合使用。
羞辱刑,《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重视身体发肤,也就衍生了髡刑、耐刑等专门羞辱人的刑罚。髡刑指剃光头发和胡须,耐刑是指只剃胡须和鬓角,但保留头发。
死刑中包括:戮刑,先对犯人使用羞辱刑,然后斩杀;弃市,也就是杀之于市,丢弃其尸体;磔刑,斩断肢体,最后杀死;车裂,五马分尸;院刑,即活埋;族刑,通常为夷灭三族。
秦律规定得很严,触犯法律的人很多,汉代的人在描写秦国百姓的悲惨生活时写道:“刑者半道,死者日积。劓鼻盈蔂,断足盈车。赭衣塞路,有鼻者丑,故百姓惊骇,不知所归命。”受刑的人占满了半边大路,每天死去的人尸体堆积在一起,不断增加。削下的鼻子得用箩筐来装,
砍下的脚要用车来拉。城市里,身穿赭衣的囚犯堵塞了道路,由于大多数人都犯罪被削掉了鼻子,反而觉得有鼻子的人相貌丑陋了。百姓整天生活在惊恐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轮到自己。
秦国过于注重冷酷刑法,而忽略了宽仁,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刚刚结束,中华大地的人们竟不得不再次面临严刑和暴政,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秦王朝用横扫雷霆的迅猛态势灭六国,其灭亡竟也异常迅速,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