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病情好转,让李承乾暂时松了口气。然而,身为太子,他深知大唐的未来责任重大。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李世民将李承乾召入御书房,一场关于大唐未来战略的父子对话,在摇曳的烛光下徐徐拉开帷幕。
李世民坐在书案前,神色凝重而又充满期许地看着李承乾,率先开口:“乾儿,如今大唐虽国力渐盛,但要长治久安,还需深谋远虑。你且说说,对于大唐未来的民生,你有何见解?”
李承乾微微躬身,神情专注地回答道:“父皇,民生乃国之根本。儿臣以为,首要是保障百姓的温饱。我们应继续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就如之前引进缅甸稻种,在南方试种成功,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出。接下来,可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至更多适宜地区。”
李世民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李承乾见状,接着说道:“再者,要加强对百姓的教化。在各地兴办更多的学堂,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要传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如算术、农业技术、医学常识等。让百姓不仅有饭吃,更要有知识、有技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富足安乐。”
李世民捋了捋胡须,露出欣慰的笑容:“嗯,你所言极是。那经济方面,你又有何规划?”
李承乾目光坚定,自信地说道:“父皇,如今大唐商业发展势头良好,应继续大力扶持。在国内,完善商业网络,加强交通建设,使货物运输更加便捷高效,降低物流成本。对于沿海港口,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吸引更多外国商船前来。同时,鼓励商人进行商业创新,比如发展金融信贷业务,让商人在资金周转上更加灵活。”
“另外,”李承乾稍作停顿,接着说道,“要注重对国内产业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要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如皇家科学院研发的新型造纸术和印刷术,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李世民听后,不禁拍案叫好:“乾儿,你的想法甚妙。这经济发展之道,便是要内外兼修,创新进取。那在拓土开疆方面,你有何打算?高句丽之事,你准备如何应对?”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走到挂在墙上的地图前,指着高句丽的位置说道:“父皇,高句丽地处东北,对我大唐边境威胁己久。儿臣计划先从海军建设入手,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如今我们的海军在战船装备和士兵训练上都己有了一定基础,但还需进一步提升。”
“待海军实力足够强大,我们可从海上对高句丽形成包围之势。同时,联合高句丽周边的部落和国家,许以重利,让他们从陆地配合我大唐军队进攻。如此一来,高句丽腹背受敌,胜算更大。”
“待消灭高句丽后,我们可在当地设立郡县,派遣官员治理,将大唐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引入,使其真正融入大唐版图。不仅能消除边境隐患,还能扩大我大唐的领土和资源,为大唐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站起身来,走到李承乾身边,看着地图,目光中透露出赞许与期待:“乾儿,你能如此深谋远虑,朕深感欣慰。大唐的未来,便寄托在你身上了。但切记,无论何时,都要以百姓福祉为重,以国家长远利益为出发点。”
李承乾单膝跪地,郑重地说道:“父皇教诲,儿臣铭记于心。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期望,让大唐繁荣昌盛,千秋万代。”
此次父子间的策对,不仅明确了大唐未来在民生、经济、拓土三方面的战略方向,也让李承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唐这艘巨轮,在父子二人的引领下,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