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飞歌
贞观飞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贞观飞歌 > 第 70章 诗仙降世,韵动乾坤

第 70章 诗仙降世,韵动乾坤

加入书架
书名:
贞观飞歌
作者:
111永恒的不死鸟1
本章字数:
3104
更新时间:
2025-03-10

在李承乾与佳人共度美好时光后不久,大唐文坛迎来了一位惊才绝艳之人,他的出现,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大唐的诗歌天空,此人便是日后名震天下的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心怀壮志,听闻大唐在李承乾的治理下,文化繁荣,人才辈出,便毅然从远方而来,欲在这盛世之中一展身手,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

初入长安,李白便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情和超凡绝伦的诗才引起了一阵轰动。他常身着一袭白衣,腰佩长剑,于长安的酒肆、街头吟诗作赋,其诗歌意境奇妙,想象瑰丽,用词大胆,令众人惊叹不己。

一日,长安城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诗会,文人雅士云集。李白听闻后,也兴致勃勃地前往。诗会现场,众人以“盛世大唐”为题,纷纷吟诗赋词,尽显才华。然而,当李白站出来时,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皆对这位声名鹊起的年轻人充满期待。

李白微微一笑,手持酒壶,仰头灌下一大口酒,而后大声吟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此诗一出,众人先是一愣,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诗中虽写的是闺中情思,却从侧面展现出大唐的边疆战事与百姓生活,以小见大,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紧接着,李白又吟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几句诗更是将他的豪情壮志与豁达洒脱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倾倒。有人赞叹道:“此等诗句,唯有太白兄能吟出,真乃天人之笔!”诗会之后,李白之名在长安城中迅速传开,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热议的焦点。

李承乾听闻李白的事迹后,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下令将李白请入宫中,欲亲自见识一下这位诗坛新星的风采。

李白进宫后,见到李承乾,虽身处宫廷,却毫无惧色,依旧洒脱自如。李承乾微笑着说道:“久闻李卿诗才出众,今日一见,果然不凡。不知李卿对我大唐当下之景有何感想?”

李白略作思索,拱手说道:“殿下治理有方,大唐如今西海升平,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乃千载难逢之盛世。在这盛世之中,我辈文人当以笔墨书尽大唐之美,传扬大唐之威。”

李承乾听后,连连点头,对李白的回答甚是满意。他又问道:“那李卿以为,诗歌之道,于大唐有何意义?”

李白目光坚定,神色激昂地说:“诗歌,可兴、可观、可群、可怨。可激发百姓之斗志,可观世间之百态,可凝聚人心,可抒发民怨。好的诗歌,能传颂千古,激励后人,是大唐文化之瑰宝,亦是传承文明之桥梁。”

李承乾对李白的见解大为赞赏,当下决定,在宫中设立文学馆,任命李白为文学馆学士,让他与一众文人共同研究、创作,弘扬大唐文化。李白欣然领命,他深知,这是一个能让他尽情施展才华的绝佳机会。

在文学馆中,李白与其他文人相互切磋,日夜创作。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时而豪放奔放,如“飞流首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时而飘逸洒脱,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尽显其超凡的想象力和豁达的心境。

李白的诗歌在长安城中迅速流传开来,不仅文人墨客争相传抄,就连市井百姓也耳熟能详。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大唐的壮丽山河、风土人情,更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勇往首前的精神,激励着大唐的子民。

随着李白诗歌的传播,大唐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周边各国的使者、商人来到长安,纷纷被李白的诗歌所吸引,将其带回本国,使得大唐诗歌在海外也声名远扬。李白的出现,为大唐的文化盛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他的影响下,大唐的诗歌创作迎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李承乾深知,文化的繁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将如何借助李白等文人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大唐文化的发展,让大唐的文化瑰宝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