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在全力推进灾区重建工作时,朝堂上却因救灾问题掀起了一阵风波。那些对救灾策略提出异议的大臣,在早朝时纷纷上奏,言辞激烈地指责李承乾救灾举措不当,认为过度投入救灾资源会拖垮大唐的经济,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陛下,太子殿下为救灾耗费了巨额钱财与物资,致使国库空虚。如今大唐百废待兴,若长此以往,恐无力应对其他事务,还望陛下三思。”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同时目光投向李世民。
其他大臣也随声附和:“是啊,陛下,救灾固然重要,但也需权衡利弊,不可顾此失彼。”
李承乾站出列,神色镇定却又难掩焦急:“父皇,诸位大人。此次天灾严重,若不全力救灾,百姓将生灵涂炭,民心亦会不稳。大唐以民为本,若百姓受苦,国家谈何发展?况且,如今救灾己见成效,在孙思邈药王的帮助下,疫病得到控制,粮食种植也有了新方向,此时若半途而废,之前的努力皆会付诸东流。”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思索着。他深知救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既不能忽视百姓的疾苦,又要确保国家的根基稳固。
这时,一位一首沉默的大臣站了出来,他是朝中资历颇深的太傅,平日里德高望重,话语颇具分量。“陛下,太子殿下心系百姓,全力救灾,其心可嘉。但诸位大人所虑也并非全无道理。依老臣之见,救灾之事不可懈怠,然亦需合理规划后续事宜,确保救灾与国家发展并行不悖。”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李承乾:“承乾,太傅所言极是。你需妥善安排,既要让灾区百姓早日恢复生机,又要兼顾国家整体发展。”
李承乾恭敬应道:“父皇教诲,儿臣铭记于心。儿臣己安排在灾区推行以工代赈,让百姓参与水利设施修复与重建工作,不仅能解决部分百姓生计,还能加快灾区恢复。同时,对于受灾严重的产业,朝廷将出台扶持政策,助其尽快复苏。至于国库空虚问题,儿臣会与户部商讨,开源节流,确保国家财政平稳。”
李世民听后,神色稍缓:“如此甚好,就按你说的办。但你要时刻关注局势,若有问题,及时上奏。”
退朝后,李承乾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先与户部尚书详细核算了救灾开支与国库剩余储备,商讨开源节流的具体办法。“如今灾区重建需要大量资金,我们必须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寻找新的财政收入来源。”李承乾一边翻阅账本,一边说道。
户部尚书沉思片刻:“殿下,我们可鼓励商业发展,增加商税。之前商业改革己初见成效,若进一步推广,想必能增加不少税收。另外,对于一些朝廷掌控的产业,可优化管理,提高产出与收益。”
李承乾点头赞同:“此计可行。你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尽快实施。同时,在开支方面,要严格审查,杜绝浪费与贪污。”
安排好财政事宜后,李承乾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灾区。此时的灾区,在孙思邈的帮助和以工代赈政策的推动下,己逐渐有了起色。百姓们积极参与水利设施的修复,田间也种下了红薯和土豆等作物。
“殿下,多亏了您和药王,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干活也更有劲儿了。”一位参与水利修复的百姓激动地说道。
李承乾看着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场景,心中感到一丝欣慰。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与当地官员深入交流,了解重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现场办公,及时解决。
在李承乾的努力下,灾区的重建工作稳步推进。然而,就在这时,边关又传来消息,突厥似乎察觉到了大唐因天灾而元气大伤,正在边境蠢蠢欲动,有再次进犯的迹象。李承乾刚刚因救灾稍有舒缓的神经,又立刻紧绷起来。他深知,大唐此时内忧未除,若再面临外患,局势将更加严峻。他该如何在应对突厥威胁的同时,不影响灾区的重建和国家的发展?一场新的考验正摆在李承乾面前,而大唐的命运,也在这重重危机与挑战中,显得愈发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