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深知五姓七望的威胁迫在眉睫,他立刻安排好边境的后续事宜,快马加鞭赶回长安。一路上,他心中反复思索应对之策,深知此次朝堂斗争将异常激烈,稍有不慎,不仅他所推行的改革会功亏一篑,大唐的未来也将陷入无尽的黑暗。
回到长安后,李承乾并未立刻进宫面圣,而是先秘密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在东宫的密室中商讨对策。密室里气氛凝重,众人围坐在一张长桌前,表情严肃。
“诸位大人,如今五姓七望勾结部分官员,意图在朝堂上对我发难,破坏各项改革,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法。”李承乾目光扫过众人,神色严峻。
一位大臣皱着眉头说道:“殿下,五姓七望势力庞大,朝中不少官员都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要一举击破,谈何容易。我们需小心行事,以免打草惊蛇。”
另一位大臣沉思片刻后说道:“殿下,我们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暗中收集五姓七望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的证据,待他们在朝堂上发难时,我们便可有力回击。”
李承乾微微点头,觉得此计可行:“就按大人所言,即刻安排人手,秘密调查五姓七望的罪行。但务必小心谨慎,不能让他们察觉到我们的行动。”
与此同时,五姓七望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他们的计划。他们在一处隐秘的庄园中召开会议,商议如何在朝堂上弹劾李承乾,列举了他所谓的“种种罪行”,包括滥用职权、私自改革科举破坏朝廷制度等。
“此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将李承乾彻底扳倒,让他再也无法阻碍我们家族的利益。”五姓七望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说道,眼中闪烁着阴冷的光芒。
终于,早朝的钟声敲响,一场激烈的朝堂交锋即将拉开帷幕。大臣们鱼贯而入,站定朝堂。李承乾神色镇定,目光平静地看着前方,心中早己做好了准备。
五姓七望的代言人站了出来,手持弹劾奏章,高声说道:“陛下,臣有本奏。太子殿下近来行为乖张,滥用职权,私自推行科举改革,严重破坏朝廷制度,致使朝堂秩序混乱,望陛下明察。”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目光扫向李承乾:“承乾,你对此有何解释?”
李承乾从容不迫地出列,行礼后说道:“父皇,儿臣推行科举改革,旨在选拔天下英才,为大唐所用,绝非滥用职权。如今大唐历经天灾,百废待兴,正需大量有识之士共襄盛举。科举改革以来,己有诸多寒门学子脱颖而出,为国家效力,这对大唐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至于说破坏朝廷制度,实乃无稽之谈。”
五姓七望的代言人冷哼一声:“殿下所言不过是冠冕堂皇之词。科举改革,让众多出身低微之人入朝为官,扰乱了朝堂的等级秩序,长此以往,必将动摇我大唐根基。”
李承乾目光锐利地看向此人,说道:“大人此言差矣。大唐以才德取人,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为国效力。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方能让大唐人才济济,繁荣昌盛。反观某些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结党营私,阻碍国家选拔人才,这才是动摇大唐根基之举。”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各执一词。李世民看着这激烈交锋的场面,心中明白,这背后是五姓七望与李承乾之间的权力博弈。他深知李承乾的改革举措对大唐未来的重要性,但也不能轻易忽视五姓七望的势力。
“此事事关重大,容朕三思。退朝之后,承乾与相关大臣留下,朕要详加询问。”李世民最终说道。
退朝后,李承乾与五姓七望的代表以及部分大臣留在了朝堂。李世民严肃地询问了科举改革的各项细节以及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李承乾有条不紊地一一作答,有理有据,让李世民对科举改革的成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五姓七望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们在朝堂上虽暂时未能占到上风,但在朝堂之外,他们又开始谋划新的阴谋,企图从其他方面给李承乾制造麻烦。李承乾能否成功应对五姓七望接下来的阴谋?他又该如何说服李世民坚定支持科举改革等各项举措?大唐的朝堂局势又将如何发展?一切都充满了变数,而李承乾正站在这场风暴的中心,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