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 年二月初,初春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印度洋海面上,一支气势磅礴、由蒸汽驱动的明军舰队正乘风破浪地前行着。巨大的烟囱不断喷出滚滚黑烟,犹如一条蜿蜒的黑色巨龙在海面上舞动,给这蓝色的世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这支舰队的船只设计独特且先进,其船身采用了创新的钢骨木板混合结构,不仅坚如磐石,能够抵御汹涌波涛和敌方炮火的攻击,还具备出色的灵活性,可以在复杂多变的海况下自如转向。而整个舰队的规模堪称宏大壮观,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那艘雄伟无比的旗舰——“天启号”。
远远望去,“天启号”宛如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巨型堡垒,高耸入云的桅杆和宽阔厚重的甲板让人望而生畏。它的存在就像一个无声的宣告,向全世界展示着明朝强大的海军实力。
当舰队缓缓驶入马六甲海峡时,海风轻拂,船上的旗帜随之猎猎作响。在明媚的阳光下,那些鲜艳的旗帜格外醒目:一面是崭新的大明国旗,以象征尊贵与祥瑞的金黄色为主色调,上面绣着精美的龙纹图案;另一面则是人们所熟悉的旧日大明国旗,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光彩照人。
明军之所以选择同时悬挂两面旗帜,自然不是率性而为。那面崭新的国旗代表着重振雄风的大明帝国,展现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而那面旧国旗,则时刻提醒着世人,尽管经历了无数风雨,但大明朝的血脉从未断绝,依旧源远流长。这样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令所有目睹此景的人都不禁心生疑惑与震撼。
与此同时,在马六甲海峡的另一头,隶属于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巡逻舰“斯普利特号”正如往常一样沿着既定航线悠然巡弋。这艘巡逻舰虽然体型不大,但装备精良,船员们训练有素。此刻,舰长赫尔曼斯正站在舰桥高处,手持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海面的动静。突然,他的视线被远方天际处升腾而起的浓浓黑烟吸引住了。
“长官,那是什么?”一名水手紧张地问道。
赫尔曼斯拿下望远镜,面色阴沉:“那是舰队……旗帜上有明朝的龙纹。”
“明朝?”副官惊讶地问,“他们不是被清朝灭亡了吗?难道是朱成功的人马?”
赫尔曼斯摇了摇头:“朱成功虽占据台湾,但从未听闻他拥有这样规模的舰队。这些船没有船帆,不知道他们是用什么动力。这支舰队从何而来,为何会出现在此?”
不久后,“斯普利特号”返回马六甲据点。荷属殖民长官皮特·范德斯特得知消息后脸色骤变,他急忙召集商议,并命令沿海防线全员戒备。
“绝不能轻举妄动。”范德斯特斩钉截铁地说道,“朱成功刚与我们签订合约,福尔摩沙(台岛)现在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但这支舰队可能另有所图。”
几小时后,明军舰队缓缓接近马六甲海峡。领头的“天启号”高挂双旗,其后是密密麻麻的战舰,犹如一个钢铁堡垒在海面上移动。
“明军舰队停下!”“斯普利特号”率先发出了信号,但明军没有理会,继续前行。
荷兰人心中愈发紧张。就在他们准备开火警告时,明军的“天启号”率先鸣炮示威。
“轰!”
巨大的炮声震耳欲聋,海水掀起浪花,仿佛整个海峡都在颤动。这一炮显然没有瞄准荷兰舰队,而是擦着他们的舰首落下,但强大的威慑力让所有荷兰人心头一紧。
“派出交涉使者,去让他们明白我们的来意。”
明军舰队的指挥官孙激浪对身边的陈平波下令,而后看向站在一旁的少年杨疏海。他年仅十六,清瘦的脸上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刚毅。
“那边那个士兵,你随使团一同前去。”孙激浪说道。
“遵命!”杨疏海微微拱手,眼中带着一丝激动。
很快,一艘小船缓缓从明军舰队中驶出,朝荷兰人的舰队靠近。船上站着数人包括陈平波、杨疏海,以及一名随行翻译。
靠近荷兰舰队时,杨疏海深吸一口气。他面色冷峻,心中却有些忐忑。他知道这次交涉非同小可,但一想到这是为大明而战,他便将所有杂念抛之脑后。
当荷兰军官登上甲板与明军交涉时,在陈平波的示意下,杨疏海率先开口:“在下杨疏海,乃大明海军随军使者,特来告知我军无意与贵方为敌。”
他的声音虽然略显稚嫩,但是字字铿锵,气势不输任何人。荷兰军官微微皱眉,看着这个年轻人,心中不由得产生几分敬意。
陈平波则冷静地补充道:“我们是大明帝国海军,奉吾大明皇帝之命从海上进攻满清,并无侵扰贵方的意图。”
荷兰人听罢,神色松动,但仍未完全放下戒备:“你们为何悬挂双旗?新旗帜我们未曾见过,不知道这是什么,有何种寓意呢?”
杨疏海上前一步,目光坚定:“新旗象征我大明的复兴,而旧旗是为了告诉全世界,大明从未消亡。今日此地,我等只为复国,不涉他事。”
他的语气中充满一种年轻人的豪情,仿佛在宣告大明的强势归来。荷兰军官微微颔首,低声与随行人员交谈了一会儿,随即对明军点头示意:“我们将放行。”
明军舰队继续前行,浩浩荡荡地穿过马六甲海峡,留下一片震惊的荷兰人。
几小时后,河属东印度留守马来半岛槟城据点的长官皮特·范德斯特接到舰队的汇报,脸色变得异常凝重:“大明帝国……我以为他们快完了,果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他立即动笔,将此次事件详细记录下来,并写信给荷属东印度总部:“明军舰队规模空前,不容小觑。或许可能超越朱成功的军队,这是一支强大的复兴之军……”
另一边,随明军使团归来的杨疏海回到“天启号”后,脸上露出一抹笑意。他对陈平波说道:“陈将军,今日得以为大明效命,小子虽死无憾。”
陈平波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好小子!将来必成大器。”
孙激浪闻声也走过来,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年轻人,今日之表现可圈可点,未来的路还长,大明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
杨疏海行个军礼,重重点头:“属下定不负所望!”
随着舰队穿过马六甲海峡,整个印度洋的风云正在被重新书写。明军舰队如同一把利刃,劈开了历史的迷雾,为大明帝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复国之路。而站在甲板上的杨疏海,目光远眺,心中充满了对个人未来与国家复兴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