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整,中央党校第三教学楼201教室内,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深褐色的课桌上。
陈阳坐在第西排靠过道的位置,正望着窗外一株开得正盛的紫薇花出神。昨晚往生教的那枚玉佩还在他脑海中回荡,以至于没注意到教室里己经坐满了学员。
“同学们好。”
清泉般的声音突然漫过教室。
陈阳猛地回过神,发现讲台上不知何时多了道身影。女讲师约莫三十出头,藏青色套装的翻领处别着枚锃亮的党徽,乌黑的长发挽成严谨的圆髻,衬得颈线如白瓷般优雅。最摄人的是那双眼睛——不是常见的杏眼或凤眼,而是罕见的瑞凤眼,眼尾微微上扬,瞳孔黑得发蓝,像两泓深不见底的古井。
“我是王珂,今天由我为大家讲授《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粉笔字挺拔有力。
教室里响起窸窸窣窣的翻书声。陈阳刚翻开笔记本,就听见王珂抛出了问题:“在座各位认为,‘民惟邦本’这句话在现代治理中如何体现?”
教室里安静下来。
前排一个戴眼镜的男学员举手:“我认为这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的声音带着机关干部特有的抑扬顿挫,西装袖口露出半截崭新的机械表带。
“标准答案。”王珂微微一笑,“但我想听听更具体的理解。”
她的目光扫过教室,掠过每个学员的头顶。
陈阳正低头在笔记本上勾勒紫薇花的素描,突然感到一阵异样的静默笼罩下来。
“那位画画的同学,请你来回答。”
教室里响起善意的笑声。
陈阳下意识抬起头来,这才发现全班都在看着自己,无奈只好缓缓站起身,合上笔记本。
“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陈阳的声音不大却很清晰,“字面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但更深层的含义是……”
他顿了顿,在斟酌用词。
“继续。”王珂走近几步,眼中带着探究的神色。
“更深层是说,治国就像种树。”陈阳打了个比方,“不能只关注枝叶是否繁茂,更要关注根系是否健康。现在提出的‘共同富裕’,就是既要让枝叶繁茂,也要让根系扎实。”
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声。
王珂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很生动的解释。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农业经济。”陈阳回答得很简单。
“有意思。”王珂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根系”二字,“陈同学能否再举个具体例子?”
陈阳想了想,淡淡道:“比如现在的厕所革命。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到亿万农村群众的健康根基。这就是从‘根系’入手的治理智慧。”
“精辟!”王珂情不自禁地鼓掌,“这就是活学活用的典范。”
课间休息时,几个学员围住陈阳。
“陈哥,你刚才说得太好了!”一个来自基层的年轻干部激动地说,“我在乡镇工作,厕所改造确实让老百姓交口称赞,自从寨子改厕后,痢疾发病率首降六成。”
王珂在讲台整理教案,余光却不时瞥向这边。她注意到陈阳回答问题时的从容,不像其他学员那样紧张或刻意表现。
第二节课上,王珂展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提问道:“谁能说说这幅画反映了宋代哪些治理智慧?”
组织部来的女干部李媛率先举手:“我看到画中有消防用的‘潜火铺’,说明当时己经有公共安全意识。”
“很好。”王珂点头,突然看向陈阳,“陈同学有什么补充?”
陈阳颇为无奈,站起身,指着图上的一处细节:“那里有个小吏正在记录商贩信息。宋代己经建立起完善的商税登记制度,既保证税收,又不妨碍商业活力。”
他顿了顿,“就像现在推行的‘证照分离’改革,也是在便利营商与规范管理之间找平衡。”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王珂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太精彩了!这个角度我从未想过。”
一个来自市场监管局的干部突然站起来:“陈同学,能不能详细说说宋代商税制度?这对我们工作很有启发。”
陈阳谦虚地微微一笑:“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将商税分为过税和住税两种。过税税率2%,住税3%,既保证了财政收入,又不会扼杀商业活力……”
他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却不显卖弄。学员们听得入神,有人开始认真记笔记。
王珂靠在讲台边,完全忘记了时间。
当陈阳讲到宋代设立的“市易务”时,王珂突然插话:“这不就是现代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前身吗?”
“正是。”陈阳点头,“而且宋代还规定,对‘小民零细交易’免税,体现了对底层民众的关怀。”
下课铃响起,学员们却迟迟不愿离去。
王珂走到陈阳身边:“你的学识让我印象深刻。”她递来一张纸条,“我对宋代经济制度有些研究,有空可以多交流。”
纸条上除了联系方式,还写着《东京梦华录》中的一个章节名——这是宋代经济研究的重要文献。
教室外,几个学员围着陈阳请教。“陈哥,你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学的?”一个年轻学员好奇地问。
“家父曾是历史系教授。”陈阳轻描淡写地说,“从小耳濡目染罢了。”
他没注意到,王珂站在走廊拐角,正若有所思地看着这一幕。她手中的教案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此子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