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的哀号
仲夏夜的哀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仲夏夜的哀号 > 第62章 嘒彼星而肃肃行的薄命人

第62章 嘒彼星而肃肃行的薄命人

加入书架
书名:
仲夏夜的哀号
作者:
龙伯跨九洲
本章字数:
6364
更新时间:
2025-06-19

子时的农村,仿佛被浓稠的墨汁浸染,唯有几点微弱的星光,在无边的黑暗中若隐若现。月光并不明亮,只洒下一层淡淡的银纱,给房屋、田野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薄纱。远处的山峦在夜色中若隐若现,轮廓模糊而神秘,仿佛是大地沉睡时起伏的呼吸。

“师傅,这场景你有什么感想?”杨玄渊似乎被眼前的景象触及到了内心的灵感。

“我能有啥感想,我又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我倒是没想起来,倒是想起一首《诗经》上的《召南·小星》来,其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师傅,这首诗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情景很相似啊!你看,微弱的点点星光,隐隐约约的三三五五的小星,我们三人急促的步伐,这不就是特意为我们写的吗。我们仨‘抱衾与裯’在这星夜兼程,不知那些‘未抱衾与裯’的人现在正在做什么美梦呢?也不知道,在这世上,又有多少人像我们这样疲于奔命、劳苦命薄?”

“人哪有命薄命好之别呢?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只不过是各人选择不同罢了。”

“人在一世,总是要有所追求的嘛,总不能天天躺尸一样躺在家里吧!”

“所谓追求,不就是‘名利’二字吗?《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以浅白语言揭示了世俗执念的虚妄。而这种执念就是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的贪恋。”

“那如果没有这种执念,世间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没有这种执念,就是老子提出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状态。当然,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最终社会模式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经是共产共生的社会关系了。”

“怎么会是这样子呢?”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从来就没有想过。”

“那活着的目的又在哪呢?”

“也没有想过”

“虽然人的一生都活在病痛、难受、束缚、迷失的状态当中,但是很多濒临死亡的人的求生欲却异常的强烈。既然人生是痛苦的,是不快乐的,那为什么又要活着呢?

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活着的价值很大吗?也不是。《周易·系辞》曰‘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用所做的事情施惠于天下民众,就叫作事业。事业是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一种作为。单纯地赚钱、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攀升到多高地位,都不是一种事业,也没有体现出价值,因此我们大部分人做的都不是事业,而只是一种工作而己。

所以活着并不是在追求快乐,也并不是在追求什么事业价值。”

“那是在追求什么呢?”

“正常的生活状态应该是一无所求,当有了所求就是一种畸形人生的开始。”

“为什么这样讲呢?”

“儒释道每家都有自己的乞求。儒家,追求的是秩序化的世界,他们通过修德守礼,进而经世致用,希望主动干预他人而达到成王成圣;佛家,追求的是虚幻无常的缘起世界,他们通过破执觉悟,进而慈悲度化,希望超越善恶标准而达到成佛;道家,追求的是自然无为的道化世界,他们通过弃智守朴,进而顺应自然,希望消极避世而归于合道。

他们各家有各家的手段,共同之处就是都需要克己。克己就是人为规制人性的发展,这不就是畸形的人生吗?”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肯定需要对人性进行规制,不然不就乱成一团了吗,怎么保障人类的生存?”

“我们不是在探讨社会发展问题,而是在探讨人生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

“那为什么不活着呢?活着不是挺好的吗?”

“那好在哪里呢?”

“有吃、有穿、有玩。”

“而这些就是活着的意义吗?人总有一天会死的,而死了之后,所有这些享受的感觉都没有了。”

“这倒没有想过。”

“活着的人根本就没有死的概念,昨天活着,今天依然活着,明天继续活着,活着只是一种状态的延续罢了。很少人去想为什么活着,和活着为什么要去死的问题。”

“那师傅认为人为什么活着呢?”

“仔细追究下来,人活着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刚才讲的,活着只是一种状态的延续而己,并没有考虑过是否要去终结它。个人乃至这个人周边环境下的其他人,都没有对生死进行过深究。一个人在接近死亡或者说危难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生欲望,是建立在逃离当时的痛苦环境之上的,因为人性是怯弱的,在这里的求生欲望只是一种本能,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即使在面对死亡时,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所以对这部分人来说,并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而本身活着就是真理。

第二个就是因为道德的约束。这类人对生死进行过思考,但是只能选择逃避死亡。而这类人为什么会对生死进行思考呢?大多是因为生活、情感、工作等受到较大的波动,压力较大,自我调节无效。选择逃避死亡,这里面涉及到三个求生欲的问题:一是自己的求生欲,因为害怕。即有对死亡这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恐惧,也有对自己所拥有的失去的害怕。

二是亲人朋友的求生欲,因为不舍。一个人的死亡,一定会导致亲人朋友的伤心难受。你可能会说,这个人死亡之后,亲人朋友的感受他又不知道,何必在乎呢?显然,在他死亡之前,他就可以提前想象到亲人朋友的感受。因此,一个人活着,并不全是因为你自己想活着,还有亲人朋友想你活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是极度自私的,因为你的死亡势必会给他们带来痛苦,但是他们自己不想痛苦,所以他们想你活着,而并不考虑你活着是不是痛苦的。也就是说他们在拿你的痛苦来换取他的不痛苦。

三是相关人员的求生欲,因为谴责。这类人员,一般是除亲人朋友之外,与这人有或多或少的社会交集关系的人。对这类人来说,这个人死亡或者活着对他们没有丝毫影响,因为他或许只是同事、邻居或者过路人而己。但他们为什么要这个人活着呢?因为如果这类人见死不救,他们或许会受到公众的谴责,也会受到良心的不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类相关人员也在用这个人的痛苦换取他们自己的不难受。而这种相关人员必然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并非是一个冷血杀手。”

“师傅的意思是:冷血杀手倒是无私的啦?”

“从这里看,冷血杀手并非是一个普通自私的人,而是一个不自私的人。造成其中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普通人有情感,他所接受到的死比较少,而冷血杀手比普通人考虑得多些。在面对他人要自杀的情况,杀手比较容易接受,他会认为死就是死。而普通人只有遇到这种情况,才会去想为什么要死的问题。也就是说道德是通过接受其规则的人来约束他人的行为,而接受其规则的人平时是不会往这方面想的。道德具有约束能力,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自私得不够彻底,也就是说我用他人的痛苦来换自己的不痛苦。

第三个就是因为自私地想要留名。这一类人就是成圣成佛成仙之人。从人的趋利性来说,没有人会无私到一味付出不求回报,但是为什么想成圣成佛成仙之人可以做到呢?那是因为他们在克制,在追求比普通名利更大的名更多的利。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就是这个意思。他们不求小名小利,只求大名大利。”

“所以师傅的意思是人都是极度自私的,并没有无私一说。”

“本质上是这样的,但是因为有社会秩序、道德等所谓的文明约束,导致人不得不这样,所以就成就了自私中带点无私的混沌状态。而这种自私中带点无私,往往就是针对小利的无私,针对大利依然自私的状态。”

“这样看来,师傅倒是对的。”

“所以儒士、出家的和尚、陷入山林的隐士、道士都只是非常的自私,而并没有达到极度自私的程度,也都还是入世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出世的程度。”

“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杨朱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呢?”

“如果真这样极度自私,那或者就是大爱,也就能够成仙成佛啦。现在最怕的是,不承认自己的自私,反而说自己无私,进而贻误他人子弟。”

“啊……”两人说得正起劲,却突然听到小明痛苦的叫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