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华在击退山匪,解决了官道施工与热气球材料运输的危机后,终于得了些空闲,一门心思扎进了航母的研究之中。
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对着从系统里兑换出来的航母结构图和尺寸图,眼睛都不眨一下。这航母的构造实在复杂,从舰体的龙骨设计,到密密麻麻如蛛网般的内部舱室布局,再到那巨大的飞行甲板以及配套的舰载机设施,每一处都让郭嘉华感到既兴奋又头疼。
兴奋的是,这可是跨时代的海上利器,头疼的是,以唐朝当下的技术和资源,要实现建造简首难如登天。
“这动力系统,现代用的是蒸汽轮机或者核动力,在唐朝根本想都别想。还有这航母的钢材,需要特殊的高强度合金钢,咱改良的炼钢法能不能达到要求还两说呢。”郭嘉华一边看着图纸,一边唉声叹气地自言自语。
可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一上来,就怎么也停不下来。他开始一项一项地梳理难题,首先从最基础的舰体结构入手。他想着,能不能先把航母的整体框架简化,去掉一些以唐朝目前技术无法实现的复杂功能,先打造出一个类似航母雏形的海上平台,后续再逐步完善。
就在郭嘉华沉浸在航母研究的海洋里时,庄子外突然一阵喧闹。他放下手中的图纸,出门查看,原来是程咬金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嘉华贤侄,俺老程听说你把那些捣乱的山匪给收拾了,干得漂亮啊!”程咬金大笑着,用力拍了拍郭嘉华的肩膀。
郭嘉华笑着回应:“程伯父过奖了,也是多亏了大伙齐心协力。对了,程伯父今日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程咬金收起笑容,神色略显凝重:“贤侄啊,朝堂上虽然因为你那展示会,不少人对你的发明改观了,但还是有一些老家伙在暗中使绊子。他们觉得你搞这些东西太费钱费力,还说什么这航母更是天方夜谭,净浪费国力。”
郭嘉华眉头一皱,心中有些气愤:“这些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耗费,却看不到这些发明对大唐未来的好处。”
程咬金点点头:“是啊,俺老程也跟他们据理力争了,但他们就是油盐不进。不过贤侄你也别太担心,陛下还是很支持你的,只要咱们能拿出更多实际的成果,不怕他们不闭嘴。”
郭嘉华感激地看着程咬金:“多谢程伯父为我说话,我会加快进度的。对了,伯父,我正研究这航母呢,您来帮我参谋参谋。”
说着,郭嘉华就把程咬金拉进书房,指着图纸给他讲解航母的功能和构造。程咬金看着那复杂的图纸,眼睛都瞪大了:“乖乖,这玩意儿可真是个大家伙!贤侄,你真打算在咱大唐造这个?”
郭嘉华无奈地笑了笑:“程伯父,目前只是研究阶段,真要造出来,困难重重啊。但我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能实现的。”
两人正说着,宫里又传来消息,说是长孙皇后宣丽质公主进宫,顺便也让郭嘉华一同过去。郭嘉华和丽质公主不敢耽搁,赶忙进宫。
到了后宫,长孙皇后一脸笑意地迎了上来:“你们俩可算来了。今儿叫你们过来,也没别的事儿,就是想问问嘉华,你最近那些发明搞得咋样了。听说你还在研究什么航母,这是个啥新鲜玩意儿,给本宫讲讲。”
郭嘉华便又把航母的事儿详细说了一遍,长孙皇后听了,眼中满是惊讶:“没想到这世上还有如此神奇的海上巨舰。嘉华啊,你这脑子里装的东西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只是这建造航母,想必困难不少,你可有把握?”
郭嘉华恭敬地回答:“皇后娘娘放心,虽然困难重重,但臣定会竭尽全力。而且陛下也支持臣,有了陛下和娘娘的信任,臣更有信心了。”
长孙皇后笑着点点头:“那就好。丽质啊,你也要多帮帮嘉华,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定能成就大事。”
丽质公主红着脸,轻声应道:“是,母后。”
从后宫出来,丽质公主有些担忧地对郭嘉华说:“郭郎,朝堂上既然有人反对,你研究航母可得更加小心了。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可别一个人扛着。”
郭嘉华握住丽质公主的手:“公主放心,我知道的。有你和程伯父,还有陛下、娘娘支持我,我什么都不怕。”
然而,回到庄子后,郭嘉华还没来得及继续研究航母,就收到消息,说是活字印刷推动科举改革一事,在礼部那边遇到了阻碍。礼部的一些官员认为,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中之重,不能因为一个新发明就轻易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和教材印制方式。
“这些人怎么如此迂腐!活字印刷明明能让更多学子有书可读,也能提高科举的效率和公平性。”郭嘉华气得在书房里来回踱步。
但生气归生气,问题还得解决。要想让活字印刷真正推动科举改革,还得想办法说服这些保守的官员。可该从何处入手呢?
与此同时,突厥那边也必定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正在谋划着新的破坏行动。
而航母的研究又迫在眉睫,每一个难题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郭嘉华面前。
突厥那边,可汗正与一众谋士商议着新的阴谋。“那个郭嘉华接连坏我好事,如今他又在研究什么航母,若真让他搞成了,我们突厥在海上将再无立足之地。你们都说说,有什么办法能阻止他?”可汗一脸阴沉地说道。
一个谋士眼珠子一转,说道:“可汗,咱们可以派人潜入长安,散布谣言,就说郭嘉华搞这些发明是劳民伤财,蛊惑陛下,意图谋反。如此一来,朝堂上那些反对他的人必定会趁机发难,让他自顾不暇。”
可汗听了,脸上露出一丝阴险的笑容:“此计甚妙!就这么办。一定要让郭嘉华在长安不得安宁,无暇顾及他那些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