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灭亡,促使当时的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而是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合称为“诸子”。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一百八十九家,西千三百二十西篇著作。因此合称“诸子百家”,而这一段思想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也被称为“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纵横家,并称为“九流”。
秦王朝在当时奉行的是法家思想,法家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因此称为法家。法家的思想源头可上溯至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时也被称为刑名之学。战国末年韩非对前人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据《韩非子·和氏》的记载,焚烧诗书的事件,从商鞅变法时期就己经有了,即“燔《诗》《书》而明法令”。但当时秦国处于遥远的西方边疆,儒家的著作传入较少,所以当时烧掉的书籍并不多,史书上也很少记载。可以说,秦王朝的文化专制,从商鞅变法时期就己经开始了。韩非入秦之后,向秦始皇提议建立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领域以皇帝为最尊贵者,当然也要打击那些不遵法令、不敬皇帝的人。
李斯与韩非是师兄弟,思想内容也比较类似,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六国统一之后,李斯向秦始皇提议“以吏为师”,让政府派出的官吏作为法律教育者,推广法令,取代原有的私学教师。结果孔子开创的私学在大秦朝没落了,百家争鸣的状态也不复存在,一些儒生于是引用古今典籍,用百家之言批评时政。
秦始皇三十西年,关于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辩论再次升级。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酒宴,博士七十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极力称颂皇帝的功绩:以往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全靠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驱逐蛮夷,日月所能够照射到的地方,都成了陛下的国土。在全国推行郡县,人民安乐富足,不再有战争的祸乱,王朝一定能传至万世,自上古时代算起,所有的帝王都比不上陛下。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
这时仆射淳于越上前进言,反驳了周青臣的谄媚之言。他说::“商朝和周朝的政权之所以都能维持数百年,正是因为分封王子功臣做诸侯,才使得地方平定。现在陛下拥有这么大的国土,却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做事的时候不遵循古训还能够长久坚持的,臣还从未听说过。”淳于越本来是齐国人,曾是齐国的博士,后来来到秦国做官,他生性耿首,见到周青臣不顾事实,大行阿谀奉承之能,心里很看不起他,所以才驳斥了他的说法。
此时郡县制实行的时间还比较短,秦始皇也担心会出问题,所以就命群臣再次讨论。李斯站了出来,反驳了淳于越的观点,他说:“五帝的政策没有重复的,夏商周三朝的法令也各不相同,但是都实现了安定和进步,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政体和制度也要随之变化,不能拘泥于前人的主张。周王室之所以混乱几百年,就是因为诸侯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才彼此攻伐,导致天下散乱,不能统一。现在天下初定,人民都希望安稳地生活,实现郡县制正好可以避免重现周朝末年的纷争局面。”
李斯的观点得到秦始皇的赞同,更加坚定了他推行郡县制的决心,而对淳于越这种公开反对国家政令的人感到十分不满。李斯懂得秦始皇的心意,于是严厉批判了儒者遵循古制、借古讽今的做法。他说:“当今陛下创立大业,建万世之功,这些当然是迂腐的儒生所不能理解的。之前天下散乱,不能统一,诸侯竞相征战,厚待游学的人,形成了不好的风气,使儒生喜欢引用古代的典籍来批评当今的事情,用空虚的理论指责实际的政策。现在天下己经平定下来,可他们竟然诽谤陛下,扰乱民心,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批评否定,用标新立异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果不加以制止,不但会损害皇帝的威望,也会扩大六国叛贼的影响。”
李斯建议,除了秦国官方制定的史书《秦记》以外,其他的历史记载应全部烧毁,除了博士官掌管的《诗》《书》等百家言论的书籍以外,任何私人收藏的都应该上缴没收,由地方官员负责烧毁。胆敢私下议论朝政的,要诛灭三族,知情不报的与之同罪。
李斯的建议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于是臭名昭著的“焚书令”就颁布了。
焚烧诗书,其目的是禁止人们的言论,巩固秦王朝的统治,但其残忍的手段,使得先秦时期很多珍贵的书籍被焚烧殆尽,这是对文化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