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嬴政的一生
帝王嬴政的一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帝王嬴政的一生 > 第53章 首次建立邮驿系统

第53章 首次建立邮驿系统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嬴政的一生
作者:
白河的金灵芝
本章字数:
3338
更新时间:
2025-07-07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信息传递工具当属烽火台。周幽王为了取悦妃子褒姒,有过烽火戏诸侯的举动,使用的就是烽火台。我国商代最早的军事通信方式是击鼓传声。到了商纣王时,才有了使用烽火的记载。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遇到敌人入侵时可以及时通传消息,白天视力条件好的时候,就点燃可见度高的狼烟,黑暗的夜间点燃柴草,用火光传递消息,台台相连,传递消息。烽火是中华民族曾经使用过的一种非常古老但行之有效的通信方式,在抵抗外敌入侵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烽火台只为军事预警,一般时候绝不允许使用,周幽王就是因为不注重这种预警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威,而丢掉了王国甚至是自己的性命。普通的民众无法使用这样的工具,于是发明了另外一种通信方式-邮驿。

邮驿也称驿传,也就是一种讯息的传递过程,是从早期的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通信活动。早期曾有结绳记事的记载,使用的就是以物示意的通信类型,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己居于前列。在早期,送信的方式都是使用专人传递,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化为“驿置”,这是一种专门从事传送公文的组织,为了减少所用时间,尽快传达信息,所以多使用轻车快马。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也十分重视邮驿系统的改进。2002年5月,湖南龙山的里耶遗址出土了大批竹简,记载有“洞庭郡”“迁陵以邮行洞庭”,甚至出现“邮人”的字样。其中还记载“十一刻······快行”的字样,体现了当时的邮驿系统对效率的要求。

睡虎地南郡守腾文书的末尾写道:“以次传,别书江陵布,以邮行。”这里记载了两种邮递方式:一种是采用接力的方式依次传递;另一种是由专门设立的邮人送达。秦简《行书律》还规定,传递文书的时候,必须认真记录下收到邮件和送出的日期,方便以后检查。说明当时的邮驿己经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系统了。

秦代设立有专门的“邮人”,也就是信使,相当于今天的邮递员,在信件统一送达一个地区之后,由他们分发到具体人员的手上。有的乡只设置一个邮人,因为数量太少,邮人只负责传递重要的政令或者是紧急的军情,其他的多数文书都是由下层官吏和普通民众传递的。

《行书律》中还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为了保证邮驿能够在预期时间内完成,秦王朝规定不许让年老体弱的人和信誉不好的人来传达信件。说明当时从事邮驿事业的人数远远超过正式记载的邮人人数,大部分人都是采用兼职的方式来完成任务的。

关于信件所使用的材料,史料中也有所体现。东汉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三国时期著名的才女蔡琰(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儿。汉献帝曾任命他为左中郎将,所以后人以蔡中郎称呼他。在《玉台新咏》中收录有汉代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就是蔡邕写的。诗中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中国古代征役频繁,游宦之风盛行。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这首诗抒发了离别夫妻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民间广为流传,全诗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看信,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将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的意象中结束,余味无穷。诗中的“双鲤鱼”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它就是秦汉时期的信封,里面装着一尺多长的“素书”,就是在素帛上面写的书信。这种通信形式被广泛使用。首到唐代,人们还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作为书信的标志。

秦王朝对邮驿作出了突出贡献,制度得以确立,效率有所提高。根据《晋书·刑法志》所载《魏律序》的说法,秦时己有“厩置”“承传”“副车”和“食厨”等有关驿传的法律,其律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传食律》规定了为行传(即送递文书的人员)供应饭食、更换马匹的律例。《仓律》中也有关于“传食”“驾传马”及“食禾”的内容。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各个朝代的发展,一首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