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嬴政的一生
帝王嬴政的一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帝王嬴政的一生 > 第52章 移风易俗

第52章 移风易俗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嬴政的一生
作者:
白河的金灵芝
本章字数:
3552
更新时间:
2025-07-07

行同伦,是儒家的一种理想状态,指的就是移风易俗。儒家认为文艺具有教化万民、改变社会风气的功能。语出《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认为,高雅的音乐可以深深地感动人,使民心向善,改良社会风气和习俗。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他强调人性本恶,对于声色犬马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用音乐去感染,通过音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思想道德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

冯梦龙在《智囊》中也记载了一个关于行同伦的故事: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子贡非常有钱,所以回国后就没有收取国家的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你做得不对呀!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教化万民,而不是把那件事仅仅当成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你收回报酬,并不会对你的品行有什么影响,可如果你不收的话,从今以后,鲁国就没人肯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儒家十分看重移风易俗,认为可以改变社会风气,从根本上治理社会。法家对于行同伦的理想也有自己的看法,儒家认为应当用自身的行为和优秀的音乐教育去影响人们,而法家认为应当订立法规,用奖赏善行和惩罚恶行的方式,使得人们趋善避恶。

秦始皇也十分注重对民情风俗的改变,并且认真地实践。在他巡游各地留下的刻石中,经常可以看到要求民间风俗实现统一的内容。“匡饬异俗”“黔首改化,远迩同度”都明确表示要各地的风俗归于统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秦始皇采用法家的方式,即明确订立法律条令,强制人们实行。

在会稽石刻中有“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的记载,说明秦始皇巡游天下,是为了查看各地,在途中命令当地要改变风俗。有时对当地民俗风情的干预己经达到了非常具体的地步了,比如“有子而嫁,倍死不贞”“妻为逃嫁,子不得母”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女子要坚守贞节,有了孩子以后就不允许再逃走或是嫁人了。

他还刻意为天下百姓树立了一个妇女贞节的典型,她就是巴寡妇清,这个寡妇名字叫清,是西川地区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境富裕,丈夫死后,她独撑家业,不再改嫁。司马迁说:“巴蜀的寡妇清,她的祖先得到“丹穴”,于是经营了好几代人,赚到了好多钱,家产不可计数。清,是她的名字,她独守家族的产业,用财富来保护自己,也不见有人侵犯她。秦始皇对她赞赏有加,认为她是贞洁的典型,并专门为她修建了一座“女怀清台'。”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巴寡妇清的职业是经营“丹穴”,也就是丹砂矿,是提炼水银的原料,是一个商人,秦国的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就重农抑商,秦始皇征发罪人到远方边疆的人当中,往往就有商人。但巴寡妇清竟能得到秦始皇的礼遇,说明她必有超出常人之处,秦始皇陵中使用了大量的水银,这些水银的来源很可能就与她有关。史料记载秦始皇曾在召见她的时候赐给她“旁座”,与自己平起平坐,而当时的丞相也只能在堂下站着。

秦始皇为天下的民众树立了一个榜样,希望天下人都能遵守道德和法令,不做反抗大秦王朝的事。他期望能够首接用强制手段改变风俗,确立有利于秦王朝统治的“法”“令”“轨”“则”,也就是新的文明规范。

统一的国家,必将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这种民族融合与统一,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表现,中国历史上己经无数次上演了这一类剧目。然而秦始皇期望用强制的手段逼着人们服从,这就未必合理了,也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风”和“俗”,《汉书·地理志下》写道:“不同地方的民众,性情也会有所不同,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的差异,称之为“风”,比如“刚柔缓急,音色不同”,做事的快慢不一样,说话的音调也不一样;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为“俗”,例如“好恶取舍,动静亡常',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有的地方的人很活泼,有的地方的人就很文雅。移风易俗是不同的生活习惯经过长久的磨合而慢慢形成的。”

秦王朝在统一的过程中,就己经开始着手于统一风俗了,以法律为手段,用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强制推行这一政策。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