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嬴政的一生
帝王嬴政的一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帝王嬴政的一生 > 第51章 统一文字

第51章 统一文字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嬴政的一生
作者:
白河的金灵芝
本章字数:
4366
更新时间:
2025-07-07

秦始皇当上皇帝之后,在政治上作出了许多决策,这些决策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度的统一。秦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也有同样的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统一文字。

己经知道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但甲骨文主要的功能是王室在占卜的时候记事用的,到了商代,金文出现,文字在社会上逐渐普及。金文也叫钟鼎文,是指铸刻在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互不干涉。在诸侯割据的影响下,各国间的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也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有时同一个字竟然有好几种写法,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对文化的交流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立即着手于文字的整理工作,力图达到“书同文”的效果,“同”即是指统一。

“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叫子思,他在编撰《中庸》的时候,引述了孔子的话:“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书同文”,成为文化统一的象征。但是在孔子时代,只有周天子有权力改变这些,而按照儒家的说法,“有其位者无其德,有其德者无其位”,有权力改变现状的周天子没有那样的才能,有能力的人却没有权力,所以“书同文”实际上只是一种空想。战国时期,分裂形势更为显著,是因为异体字、简化字太多,随意性大,导致不统一。文字不同也是体现当时文化背景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所说,诸侯各自为政,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于是礼乐典籍破坏,天下分为七国,说的语言不能相通,文字也不能一致,在当时东方六国的文字统称为“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战国时代,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分合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宗周、宋、卫、中山等几个小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使文字的使用日益广泛,要求文字简化,在各个地方的简化各不相同;其次,文字使用者扩大到平民,而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并不那么透彻,便难免写错字形,以讹传讹,就形成讹变字;书写的简捷和文字应用的广泛,便导致字形书写的简化和草率,从而形成省变字;文字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必然使地区间文字异形现象突出,因而形成异体字。战国时期,除了秦国文字始终遵守春秋以前正统文字的字形,仅在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向小篆过渡之外,其他六国文字与春秋以前相比,字形差异很大,几乎面目全非。六国古书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

在诸侯国混战的年代,文字不统一没有人能够改变,但是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种情况就不得不改变了。文字的混乱,六国的人甚至不认识对方的文字,秦始皇用秦国文字颁布诏书,到了六国却没人能看得懂,更别提政令的推行了。所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文字本身混乱,不方便书写和交流;第二,统一文字便于政令的推行,而政令的统一是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

于是,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之后,便按照丞相李斯的建议,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推行了“书同文”的举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也就是说,秦王朝以秦国文字为基础,要让天下文字全部统一,与秦国文字不一致的,统统予以废除,以完成文字的统一。

统一文字的政策颁布之后,秦始皇又命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他们根据大篆进行简化或改变,做出来的文字,就叫作小篆。意思就是说要统一文字,废除不同的文字,但是又担心天下人不会写统一的字,所以就让李斯等人写了三部标准的字书,可惜现在那三部字书都失传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在秦始皇巡游时留下的刻石,碑上的字都是李斯写的。

大篆是此前各种文字的统称,包括甲骨文、金文等。小篆与大篆相比,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扶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贵宝。”

小篆虽然漂亮,但是很难写,所以后来人们又整理出一种更为简便的“隶书”。相传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小吏整理发明的,他名叫程邈,通晓大篆,一次因得罪秦始皇被打入大牢,他在牢中花了十年时间,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收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之后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隶书与小篆一起,被当时人们同时使用。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轮廓、笔画和结构逐渐开始定型,象形的意味消弱,变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阅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因为战乱的原因,秦王朝早早就结束了,“书同文”的改革一首延续到汉武帝时才逐步走向定性。秦始皇的“书同文”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己经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伟大创举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