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工作轰轰烈烈展开的同时,秦始皇又在着手进行统一度量衡的工作了。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器具的统称。测量长短的工具称为度,测量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重量的称为衡。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的方式也不同。传说中黄帝和少昊都曾经试图制定统一的度量衡。度量衡的单位最初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尺”是长度的一个基本单位,与的手臂长度大致相当。早期的人们用肢体来对物体做大致的估算,这时的单位尚且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并不精确。
到了群雄割据时期,各国的内政分开治理,彼此并不相通,因而经济制度也各不相同,度量衡也各有各的标准,就变得更加混乱了。齐国的大夫田桓子极力收揽人心,在灾荒严重的年代,借给民众粮食的时候用大斗,收回的时候用小斗,于是民众纷纷逃往田氏的门下。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统治者以后,就用田氏的度量衡取代了周王室规定的统一的度量衡。
在制度上,东周规定的一尺是二十三厘米,但楚国的一尺却是二十二厘米。秦国用升、斗作为量具的单位,实行的是十进制;齐国用的是升、斗、区为单位,实行五进制。魏国的一斗可以达到七千一百毫升,但秦国的一斗却只有两千多毫升。楚国的一斤约合二百五十克,而中山国的一斤是九千六百石。
这样的状况,对于各地经济的沟通显然是不利的。国家派去的官吏在征收赋税之前还要先绞尽脑汁进行汇率换算,而民众在交换物品的时候,也不方便确定具体的量。度量衡的混乱,首接影响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全国经济的发展,势必也会影响王朝的稳定与繁荣。对于统一王朝、实行经济管理来说,维持这样的状况是不可想象的。
当新兴势力推行新的度量衡制度的时候,他们都十分重视对器具的管理。如齐国陈(田)氏铸造的禾子铜釜,器上刻有铭文,表明这个“左关釜”的容量是按照仓廪之釜为标准制定的。如果有人舞弊,加大或减少量的时候,都应当被制止,如果舞弊的人不从命,就根据情节的轻重施以处罚。陈纯铜釜并将监制和治器人名铸在器物上。度量衡的管理条令犹如铸造刑鼎那样铸刻在器物上,可见其态度的郑重。
商鞅执法严明,对度量衡更是如此。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具,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现在流传下来的“商鞅量”,上面刻有铭文,写着秦孝公监造。秦国的一标准尺约合现在的二十三厘米,一标准升约合现在的零点二升。《吕览》云“仲秋之月,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仲秋之月,也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秦国当时己经统一了度量衡,而且实行每年定时检查的制度。
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一法度衡石丈尺”,实现度量衡的统一,并将诏书的全文都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各种度量衡标准器具上。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各地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秦朝按照统一标准制作的“权”,其作用与砝码相似,是称重计量的标准器具。在这些秦王朝所制作的“权”上面往往都刻着这样的文字: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大意是说:秦始皇二十六年,皇帝最终兼并了天下的各个诸侯国,让百姓得以安定下来。于是立号为“皇帝”,并让丞相隗状和王绾主持确定度量衡的法定标准,不统一的予以统一。对相关法令有疑虑的,都应当使其明了,以保证执行的一致。
除了作为标准衡器的“权”之外,作为标准容器的“量”,也有这样的文字。此外,还出土了多件有这段文字的诏版。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是非常严肃的。法令在落实过程中,也得到了认真的贯彻。
度量衡的统一有其积极的意义,秦始皇解决了长久以来各地区人们互相交流的障碍,为全国上下制定了统一的、标准的度量准则,第一,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第二,度量衡的统一方便了赋税的征收,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保障;第三,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抑制分裂势力;第西,为后来的皇帝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举措,使得各地混乱的度量衡全部废除,扫除了障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