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了六国,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一个空前的大帝国,为了实现自己当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的宏伟愿望,他坐稳皇帝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确保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他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特别是防止六国残余势力死灰复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的兵器全部收缴,集中到咸阳,铸成十二座铜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镰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贾谊的《过秦论》也有“销锋铸镰,以为金人十二”的故事。
秦王政是凭借着手持兵器的秦军将士统一六国的,在兼并战争中,六国庞大的军队都逐一瓦解了,却留下大量兵器,必须要收缴这些武器,防止它们散落民间,酿成后患,因而下令将六国兵器全部收缴,有私藏者严惩不贷。兵器总量实在太多,运至咸阳齐聚一处,己经堆积如山。
六国己经全部覆灭,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兵器,更不允许有人用它们来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可是到底该如何处理呢?秦始皇陷入了苦恼之中,谋士也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来。
传说有一次秦始皇在阿房宫里观看舞灯笼和各种杂耍,正在看得高兴的时候,忽然一队杀气腾腾、手拿刀剑的武士上场表演,这触动了秦始皇的心病。这时候,恰巧李斯进来禀奏消息,说是临洮有一个农民自称见到十二个巨人,而且当地还流传着一首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于是他顺应天意,下令将兵器全部融化,重新浇铸成十二个铜人。
秦始皇正式登基之后,下达了熔铸铜人的命令,工作随即开始。熔铸十二铜人,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文献中也不乏其他记载。《五行志》的说法是:秦始皇以临洮出现十二个身高五丈、穿夷狄服装的巨人为祥瑞,所以做金人十二来祭拜天神。这种说法,带有传奇色彩,司马迁作《史记》时未予采取。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镓、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称铜人为钟,是说铜人是空心的,敲击可以发出声音。
至于铜人的重量,史料中记载:“重各千石。”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二百五十六点二六克,千石大概有三十吨。关于铜人高度史料记载有三丈和五丈两种说法,分别是“高三丈”和“有大人长五丈······铸而象之”。这就是说铜人的高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三丈,大约为八点一二米;另一种可能是五丈,大约为十三点七米。
从史料上来看,铜人的相貌应该是狄人相貌,服饰也是狄服。夷狄是古人对中原以外地区的称谓,在今天甘肃的临洮附近。秦长城西起临洮,临洮在长城内,也就是说原来的夷狄人己经成了国人。将铜人造像成夷狄人,倒也很合理。
《长安志》上说“坐高三丈”,也就是说,铜人是坐姿,而且五丈的人坐下来差不多也就三丈了,前面关于铜人高度两种说法的矛盾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铜人的胸前和背后都有铭文,上面写着:“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铭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书写。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可见档次之高。古人喜欢在铸造金属器皿的时候,加上铭文,铸造如此大的铜人,铭文更是必不可少。从史料中零星铭文的内容推断十二个铜人应该均有铭文。
至于所铸铜人的数量,由于秦王朝是“度以六为名”,而所铸的铜人要立于宫门前通道的两侧,所以当然是要铸成十二个铜人了,两侧分别放六个。
在冶炼技术还不甚发达的古代,要铸造这样规模巨大的十二座铜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首可以称得上是奇迹。当时的秦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办到这件事呢?北京大钟寺有一口明代永乐时期的铜钟,高五点九米,重约五万千克,内外铸满佛经,被誉为“钟王”。学者研究认为它是采用地坑法铸造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做成模具,然后将熔化的液态金属倒入坑中,等到金属冷却,再挖开地坑拖出来。铸造小的物品时,这种方法很好用,但是如果铸器太大,就算铸好了也无法从坑里取出来,更何况是批量浇铸。面对这个问题,伟大的劳动人民想出了解决的方法:在地上建起一座高台,在台中心做坯,之后再拆掉高台,就可以轻松取出铸器。
十二座铜人现在己见不到实物,关于它们的下落,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把这十二座金人也一起烧熔了。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却说铜人在西汉时期移到了长安,立于长乐宫门。这种说法就推翻了第一种说法。《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东汉末年,董卓锤破十个铜人,用来铸小钱,余下的两个铜人徙至清门里;魏明帝时想把余下的两个铜人徙至洛阳,载到霸城时因过重无法运载前行,后来石季龙将它们徙至邺地,苻坚则继续徙至长安后销毁,如此等等。此外,《长安志》《三国志》也说是董卓毁了铜人。
史书中记载,铜人铸成之后,分列两旁,立在阿房宫前。它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金光闪闪,威风八面,日夜守护秦王宫殿。每一个见到的人都会被深深震撼,它们威慑天下,宣示太平,表达了永不用兵的美好愿望,但很可惜,始皇帝登基之后,没有将这一初衷延续下去,太平也没有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