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当上皇帝之后,成为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使帝国更加名正言顺,他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理论。
“五德终始”理论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终始”指“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当时的人们常常以这个学说来解释朝代和历史的变迁。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周德是火德,按五行相克的说法,水能克火,所以取代火德的应当是水德。这种说法,在《吕氏春秋·应同篇》里就己经提到了:“代火者必将水。”因此秦始皇要宣布取代周朝,只能说自己获得了水德。由于水为黑色,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除了宣扬“五德终始”论之外,秦始皇还需要在征兆上做足文章,以彰显自己登位是上天的旨意。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在帝王兴起之前,上天必定会显示出征兆来。例如获有土德的黄帝崛起之前,有大螭大蝼作为征兆,获得火德的文王有金乌衔着丹书聚集在周社作为征兆。秦始皇宣布自己得到了水德,他也想找到一个征兆,让人们能够更容易接受秦国的统治,但秦国统一时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事件发生,一时间难住了秦始皇。不过这些一点儿也难不住他的臣僚。《史记·封禅书》里记载:“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蝻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秦始皇的大臣拿出了五百年前的事,说当时秦文公出猎的时候捕获了一只黑龙,就是秦获得水德的征祥。照着这种说法,秦代周而立是早就确定了的,秦始皇不过是把早己注定的事情实现了。这种解释实在太过牵强,如果五百年前的事也能当作征兆的话,那为什么不在五百年前就统一全国呢?
只能说,“五德终始”是一种很好用的愚弄人民的理论,寓意深刻,使用起来又很方便。它既可以解释过去的王朝兴替,又为现在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只要他宣布自己获得了可以取代前朝的新德,他的政权便有了天意的保障,看起来就更合理了。
秦始皇之所以迫不及待地使用“五德终始”理论为自己粉饰,是因为它有肯定皇权的作用。它宣称,只有得到“德运”,才能成为天子。反过来说,成为天子的人一定是有某种德运的,这样天子的资格就成为天意了。
在征服六国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仇恨,并没有随着六国的灭亡而消失,秦始皇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来为自己正名,平息人民的怒火和反抗意识。在六国的遗民中,楚人的怨愤最为强烈。楚国地大物博,民风强悍,王翦带了六十万大军才攻下楚国,说明当时楚国仍然有相当的实力与秦国争天下,再加上楚怀王入秦,客死异乡不得归国,楚人都很恨秦国。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后来成了名言,被反复提起,它不但代表了楚人的坚定信念,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相吻合: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陈胜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张楚”;率江东子弟渡江,成为抗秦主力的项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西楚”;总领群雄,收拾河山,建立一个空前统一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秦始皇在利用“五德终始”理论的时候,却忽略了它的另一面。五德终始理论固然有肯定和加强皇权的作用,但也明确否定了永享江山的可能,因为德运是会转移的,而且是上天的旨意,人力无法挽留。这样一来,秦始皇“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希望就成为不可能了。
秦始皇迷信五德学说,结合法家思想,采用严刑峻法,再加上无休止的沉重的徭役,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败亡,实际上否定了秦始皇万世王朝的梦想。按照五行学说,木、火、金、水、土五行是与春、夏、秋、冬、仲夏五季相配合的,水对应的季节是冬季。在冬季,太阴之气起主导作用,太阴之气是使万物凋零的肃杀之气,主杀的太阴之气就顺势对应到人间的严刑酷法。因为秦是水德,所以法律制定得非常严苛。韩非提倡以法治国,但秦国在实际中的作为,己经偏离了韩非的主张。韩非主张的“法”是规则的意思。强调不可违法,违法必罚。秦始皇的“法”却突出了严苛、残酷的一面,其制定又是靠着皇帝的意志,规则己经扭曲了。
自从秦始皇首次使用“五德终始”来愚弄人民,后世接近两千年的封建帝王也毫无保留地沿用下去。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时代思潮的影响下,由欧阳修发起的正统之辩使五德转移政治学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在《正统论》里做了仔细的分析,从理论上推翻了五德学说。
天下只有公平与正义才能消除人们的疑虑,让人不怀有私心。内心没有偏私,疑虑得以消除,那么是非之争才能平息,正统自然清楚明白。那些封建帝王用来麻醉人民的学说,可以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