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祖先伯益,在唐尧、虞舜时期,曾经建立功勋,被封给土地,受赐姓赢。到夏朝、商朝时衰落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获得立国的资格,那时的秦国还只是一个地处西部、十分落后的小诸侯国。然而过了五百五十年后,秦国终于吞并了所有的诸侯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帝国。
秦王政在灭六国的战争中,收缴六国兵器,迁徙六国富豪、贵族于咸阳。当天下一统之时,天下的秩序己初步安定。秦王政认为,大一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即将建立的大帝国,当然也应由他一手来缔造。于是,秦王政把立国建置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此时的秦王政志得意满、睥睨天下,统一之后他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议帝号令”,使心中的梦想变成辉煌的现实。大一统的实现,给全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同时也带给秦王政以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
参加这次御前会议的大臣有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丞相李斯等人。这些人辅佐秦王政多年,早己领会了他的意图,极力迎合秦王政,讨他欢心。
他们议论说:“大王平定天下,实现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过,就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大王的功业。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尊贵。臣等请求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原始社会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功绩。
显然,参与议帝号的大臣没有完全领会到秦王政的心意。秦王政己经明确提出,让他们商议“帝”号,也就是说他要称“帝”是己经确定了的事,现在只是要他们商议应该称什么样的“帝”。当年,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想要称帝,但是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他自称“秦昭襄王”就己经是严重的僭越了。他心里非常想称帝,但不知道时机是否成熟,心里没底。最后为了避免西面树敌,秦王和齐王约定一起称帝,并约定共同攻打赵国。秦昭襄王称“西帝”,齐湣王为“东帝”。但在诸侯的强烈反对下,齐王只称帝两天就退缩了,转而攻打宋国,留下秦昭王一人被人唾骂。秦昭王见情势不对,只好灰溜溜地结束了这场闹剧。这种遗憾在当时是秦昭王不得不承受的,而现在,六国己灭,他要做天下之主,还有谁能阻止呢?可是,大臣却没能领会到秦王政的意思,“泰皇”这一称号虽然尊贵,但世间己经有了三个“皇”,秦王政要做古今唯一,要传之万世,就一定要有一个亘古未有的名号。
“皇”是煌的本字,下部分为灯座,上部分为灯光,灯火辉煌的意思,引申为“天”和“神”的意思。古代的三皇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他们终究脱离不了肉身凡人的局限。“帝”却不然,“德合天地曰帝”德行修养与天地比齐的时候才能称为“帝”,“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秦王政认为,他的功业前所未有,德与天高,理应称帝。
秦王政有了决定,他说:“寡人功盖三皇,德高五帝,就叫“皇帝”。”他认为他的功业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要用一个全新的称号来标榜自己的功绩。他说:“寡人作为天下的第一位皇帝,帝号就叫“始皇帝”,大秦子孙以二世、三世,代代相传,至于万世。”只是他的“万世基业”的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他的王朝在二世就垮台了。但是在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里,“皇帝”的称号却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被各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沿用下去。
皇帝之命称“制”,令称“诏”,天子自称“朕”,这是采纳了王绾、冯劫、李斯等人的建议。从此,“制”“诏”“朕”便成为皇帝的专用名词。“制曰可”是秦王政对王绾等人建议的一个补充,意思是群臣有所上奏,皇帝如果同意了就批个“可”字。同时,秦始皇追封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首先,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其次,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无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了下来,一首被沿用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