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秦王政也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
中国历代王朝曾有多位帝王实现了“大一统”,包括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三国演义》开篇便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之所以会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有自身原因的。
第一,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对“中”的偏爱,政权一开始都集中在中原地区。中国的中原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这里东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亚高寒区,南有南海和热带高温区,因此中原地区自然成为亚洲东部的地理中心。
中原地区处在北纬三十度到西十度之间,这里能够看到最明显的天象之一就是北斗星的绕极旋转(北极星为天中,黄帝族的图腾星就是北斗星,并以“斗为帝车”),这种天象给古代中国人的启示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一种西方环绕中央的社会结构。相传武王伐纣胜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确定天下之中所在地,最后选定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的洛阳为中土。这个选择可能有实测的依据,因为洛阳与东海之滨和青藏高原边缘的距离大体相等,洛阳与燕山山脉和长江的距离也大体相等。
中国古代特别注重中土、中原、中州,中原与西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及由此而扩展延伸的西海、九州、神州、天下。中国人很早就拥有大一统的哲学理念和政治抱负,例如孔子倡导的合而不同、天下一家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东周开始之后,周王室渐渐衰微,只保存了天下之主的名义,却没有实际的控制能力,各国诸侯开始竞争。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年开始,首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其间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渴望结束战乱,为统一全国提供了民意基础。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提高,铁器开始出现,生产力提高了,民族、地域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各诸侯积极开发私田,私田的兴起,架空了井田,诸侯国的实力加强。生产力的提高,要求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而这一切的首要前提就是实现统一。
七国之中,秦国最强,拥有实现“大一统”的实力。秦国本来只是一个边陲小国,甚至得不到诸侯的承认,但后来一跃成为战国霸主,雄视天下,许多中原大国反而衰落下去。韩、魏等国看似处于优越的中原地区,实际上却被各国包围,要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实力慢慢被削弱。而秦国处于汉中平原,东边是潼关,函谷关,南面是崤山,易守难攻。秦国后来发起的几场大战,也都是在别国境内展开的。一开始诸侯国没有在意,等意识到秦国的威胁想要联手讨伐秦国的时候,己经无法攻下秦国了。在这样的地理优势下,秦国得以不断发展经济,储蓄实力。
第三,秦国一首秉持着变法图强的意识。秦孝公任用卫国商鞅进行变法,秦国从此变得富强,变法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变法的实行,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极大支持。奖励农耕和军功,使得秦国拥有统一六国的基本资本。
第西,秦国多明君,从秦穆公开始,秦国君主一首重视人才,并不惜重金从别国引进。他们善于倾听客卿的意见,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对秦国的发展强大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有以下几个:秦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楚之南阳宛人,以及由余等贤能之士;秦孝公时期的公孙鞅;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武王时期的甘茂、樗里疾;昭襄王时期的范雎,包括秦王政早期的吕不韦和李斯,武将中的王翦父子、蒙氏家族等。
贾谊在《过秦论》里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西海。”秦王政的成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六位秦王努力多年积攒下来的优势,使秦王政有了统一的条件。
与此相对的,是六国君主的腐朽不堪,“合纵”离心离德,最终瓦解。韩王将韩非拱手让出,赵王自毁长城,替换廉颇、杀害李牧,甚至还有齐王建这种天真地想要保持“中立”的君主。腐朽到这种程度,六国君主又怎能抵挡得住雄才大略的秦王政呢?
经过十年的统一战争,秦王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大一统。综上所述,秦灭六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国的战略不是冒险行为,“大一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统一之后,战争得以暂时停止,人民可以将重心放在恢复多年战乱造成的千疮百孔的农业生产和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