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在战国时期有两人,其中一人为魏惠王时期的隐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时期的国尉魏缭。因同在战国,容易混淆。尉缭在史书中所提及的一般指侍奉秦国的魏缭。
魏缭,原称“缭”,“尉”是其在秦国所任官职的名称,魏国大梁人,系布衣出身。秦王政十年缭来到秦国,此时秦王政己亲秉朝纲,废除了逐客令,国内形势稳定,当时,嫪毐集团的叛乱己被平定,相国吕不韦己被解除职务,秦王政大权在握,正准备全力以赴开展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
在此种形势下,缭为施展自己的抱负,谋求仕途,便向秦王政进言说:“当前的情况是,以秦国之力,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难事,但是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秦,情况就难料了。当年晋国的智伯、吴王夫差、齐湣王,便是在这种形势下灭亡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用重金来贿赂六国的权臣,以扰乱“合纵”,大王要花费的不过是三十万金,却可以尽得各诸侯国的土地与人民。”
早在秦昭王后期,范雎便提出“远交近攻”的军事路线和外交路线。缭所提出的离间计策,作为“远交近攻”路线的进一步补充,秦王政十分欣赏,把缭当作客卿。
秦王政以谦卑待缭,优礼有加,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都和缭一样,但这些使缭感到很不自在。尉缭懂得面相占卜,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交往,认定赢政的面相刚烈,认为秦王刻薄寡恩,有虎狼之心。自己本是布衣出身,然而自上次进言之后,他见我时却总是以身下我,颠倒君臣之礼。求人帮助,非常诚恳,一旦得志,便会翻脸吃人,我等师徒一定要小心,不能长久留在这里。尉缭认为这样的赢政欠缺仁德之心,非常危险,多次尝试逃离赢政为他安排的住处。
然而,没等缭离开咸阳,便被秦王发现了,秦王立即派人西处寻找,终于把缭找了回来。秦王问道:“先生为何不告而辞,弃寡人而去?”
缭只好推脱说:“臣不过是闲游而己。”
秦王心想:我和他同衣同食,非常尊敬,可并没有授他正式的官爵,莫非他是因此而想离去吗?便当场任命缭为国尉,也就是秦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秦王政虽然不了解缭出走的真正原因,缭对秦王的用意,却是一清二楚的。既然知道难以离开,且被任命为国尉,缭便只好放弃离开的念头,效力秦王。从此,人们便连同官职一道称他为“尉缭”。
尉缭对秦国的贡献,除了他向秦王所献的离间计策之外,还在于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尉缭子》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尉缭子》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的军事思想,且具有战国后期的时代特点。在战争观上,它反对用唯心主义的天命观指导战争,提出“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进步观点;认为战争有正义与不义之分,反对不义之战,支持正义战争。它主张“王者伐暴乱”的战争要以“仁义”为本;认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既要慎战,又不能废战。
《尉缭子》一书五卷二十西篇,分别是《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战攻》《守议》《十二令》《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从全书的内容看,前十二篇论述政治观和战争观,后十二篇论述军令和军制。
后十二篇提出了军事法规。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法制建设成就最高的国家,注重军事法规的建设。尉缭以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了治军的十二条正反面经验,比如:树立威信在于不轻易变更号令,给人恩惠在于奖赏及时,当机善断在于能顺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战胜敌人在于掌握敌我双方的士气等。
在军事法规建设中,秦国的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六国。尉缭总结秦国军事法规建设所提出的有关军事理论,对于秦国的军事实践也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该书所谈到的有关军事法规的理论有:
在军队编制与什伍连坐方面,规定有伍长、什长、卒长、伯长、兵尉、裨将、大将七阶军官,在《伍制令》中提出了“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主张“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以此来加强军纪,增强战斗力。
在军事训练方面提出了逐级训练的思想,确保每一级的将领都有足够的军事素养和军事才能,使大军成为指挥如一、训练有素的部队,并且规定从什长到裨将,只要有人犯法,上级也要跟着一起被治罪,负连带责任。
在军营管理方面,尉缭论述了军营营区的划分、警戒、禁令以及营区各级军官权限,其目的在于维持营区秩序和防止奸细潜入,是一部完整的军营管理法规。
《尉缭子》作为战国时产生的兵书,它所谈的战略战术等问题,虽然不如孙、吴兵法深刻,但在一系列问题上也有创见。首先,《尉缭子》提出治国的根本在于耕织,打仗的前提是要能够喂得饱士兵,让他们有衣蔽体,不被冻死,也就是要确保士兵的基本生存需求。其次,《尉缭子》也提出了一些战术思想,如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主张出战要有必胜把握,“战不必胜,不可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等等。最后,《尉缭子》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一套军中赏罚条令。《尉缭子》作为古代兵书,不但在军事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保留了战国时期许多重要的军事条令,这是其他兵书所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