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西年(前233),秦王政思贤如渴,下重礼招纳天下贤士来辅佐他。一天,他见到两篇文章-《孤愤》和《五蠹》,秦王政如饥似渴地读完,拍案叫绝,站起身来,感慨地说道:“唉!寡人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和他一起出游、交谈,那真是死而无憾了。”
这时,长史李斯进殿禀报要事,见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询问。秦王政请李斯阅读桌案上的竹简,并问他作者是谁。“禀报大王,此书乃韩国韩非所著,臣早年曾和他一起拜荀卿先生为师。”
听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
韩非(约前280-前233),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著作是《韩非子》。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学而有成后回到韩国,“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然而韩王并没有采纳韩非的意见,使韩非空怀报国之心。韩非痛恨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任人唯贤,反而把那些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游说之士当成上宾,让他们身居高位,让讲求功利实效的有才之人无从施展才华。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推行道德,会扰乱国家的法度,而游侠只会使用武力,违犯国家的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人,形势危急时,只知道使用披甲执盾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国家迫切需要的,真正有才华的却得不到国家的重用。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悲叹廉洁正首的人不被奸臣所容,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说难》写道:大凡游说的困难,不是我的才智不足以说服君主,也不是我的口才不足以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思想,也不是我不敢毫无顾虑地把意见全部表达出来。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然后用不同的说法去适应他。游说的对象在博取高名,而游说的人却用重利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品德低下而受到卑贱的待遇,一定会被遗弃和疏远了。游说的对象志在贪图重利,而游说的人却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没有头脑而脱离实际,一定不会录用你。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意在重利而公开装作博取高名,而游说的人用博取高名去劝说他,他就会表面上录用你而实际上疏远你;假如游说的人用重利去劝说他,他就会暗中采纳你的意见,而公开抛弃你本人,这些都是游说的人必须知道的。
在《孤愤》中,韩非尖锐而明确指出,国家与君主的最大危害,来自那些损害国家、中饱私囊的重臣。能够明察阴谋和矫正恶行的,则是“智术能法之士”。韩非指出,在贵重之臣与智能之士的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贵重之臣由于能够讨好君主,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智术能法之士却往往惨遭杀害。
在《五蠹》中,韩非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斩首为勇”富国强兵的治国方案,以为如此便可积蓄起统一天下的资本,等到时机来临,便可以借此建立起一个崭新的“超五帝,侔三王”的大帝国。
韩非在著作中指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必要性,又规划出富国强兵的具体方案,并且提出建立超越三皇五帝的大帝国这一宏伟目标。韩非所说的这些,正是秦王政日思夜想的,句句都说在他的心坎上,使秦王如见知己,迫切地想要见到韩非。
这时,李斯向秦王提出建议:诸侯国之中,韩国最弱小,“先取韩以恐他国”,攻取韩国损失最小,却可以极大地震慑到诸侯国,大王可以派强兵进攻韩国,然后让韩王派遣韩非来议和,到时候便可以趁机扣下韩非。
秦王政在急切的心情之下,决定听从李斯的建议,攻打韩国。韩王安见秦国大兵压境,惊慌得手足无措。危难中,韩王想起了韩非。尽管以往从未采纳过他的意见,这次却只能派他出使秦国,劝秦王首先伐赵。
韩非哪里知道,秦王政此次发兵的目的,不是要在此时灭亡韩国,而是要借此得到韩非。因此,当韩非出使秦国时,秦国便撤兵而归。
韩非到达咸阳,受到秦王政的盛情接待,秦王待他如上卿。韩非的使命是劝说秦国伐赵,停止进攻韩国,秦王一口答应了下来,接着挽留韩非留在咸阳。
韩非虽然留了下来,可终究没有受到秦王的重用。虽然他才华横溢,在秦王面前却比较谨慎。这不仅因为他有口吃的缺陷,主要是他深知人主的“逆鳞”,一旦触动到就要遭受杀身之祸。长此以往,可能秦王觉得韩非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为自己出谋划策,不免有些失望,就没有重用他。
韩非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喜欢和人交流,哪怕是自己的师弟李斯,也不怎么和他交流。而且秦王政用超出规格的礼遇来接待韩非,使他遭到了其他客卿的忌妒。
工于心计的李斯,对韩非的得宠很是忌妒,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韩非,怕他抢了自己的荣宠。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秦王对韩非的态度不再那么热情了。李斯觉得时机己经到来,便同姚贾一道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想要兼并天下,但韩非最终还是为韩国着想,而不会为秦国谋划。现在大王不重用他,却又将他留在秦国,使他得以了解秦国的虚实。这不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吗?不如找个借口杀了他。”
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问罪。
韩非入狱后,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服毒而死。韩非冤屈,不肯自尽,想要向秦王陈述清白,表明心迹。然而在李斯的控制下,韩非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秦王对将韩非下狱问罪的决定深感不妥,便派人到狱中宣布赦免韩非。然而使者终究慢了一步,韩非己自尽而死。
秦王痛失人才,悔恨不己,同时也对李斯、姚贾深为不满。可是韩非己经死了,就没有理由再为了他去惩罚活着的人。
司马迁对韩非的悲惨结局感慨不己,他说:“予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韩非深知用语言来说服君主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也知道说服君主的危险,可是他最后还是因此而死,没有能够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