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政所任用的诸多客卿中,除了父亲秦庄襄王留给他专权的相国吕不韦之外,为秦王效力时间最长、功劳最高、声名也最显赫的,就莫过于李斯了。
李斯(约前284-前208),李氏,名斯,字通古。据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里的记载,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自称“上蔡布衣”,出身低微。年少时,他曾在郡中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史记》中记载,他年轻时胆子很小,一听到人或者狗的动静,就会立即逃走。后来他在官府的粮仓中观察老鼠,发现它们养得又大又肥,趴在谷堆上安心地吃着粮食,一点儿也不怕人。他感慨良多:“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就像老鼠一样,能否出人头地,完全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聪明才智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有的人过得好,有的人过得不好,完全看自己能否把握住机会,能否自己选择环境。”李斯大发感慨并借以明志,说明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志向。
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李斯来到齐国,拜著名学者荀况为师,向荀况学习治理国家的学问,也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荀况,就是荀子,他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李斯学完之后,同学之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名扬天下的韩非,他自叹不如韩非。学有所成之后,李斯展望前程,考虑到六国都是积弱难返,六国的君主昏庸无能,便决定西游入秦。临行前,李斯向他的
恩师荀况告辞:“弟子听说机会到来时,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国都在争取人才,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实现大一统的伟业,这正是出身低贱的游说之士奔走西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却不思进取,不想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没有思想的动物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首立行走。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该是士子的抱负。所以弟子决定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荀况了解他这位弟子的志向,也不怀疑弟子的才能。就这样,李斯踏上了西行游说秦王的道路。
李斯来到秦国,正赶上庄襄王驾崩,文信侯吕不韦掌握着秦国的军政大权。李斯就请求充当吕不韦的舍人,并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吕不韦任命李斯为郎官,让他成为秦王政的陪侍,李斯便有机会经常接近秦王政。在博得秦王政的好感后,便在秦王政高兴的时候向秦王政进言道:“平庸的人往往只会等待,坐失良机;而成就功名大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而有所作为。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却终不能兼并山东六国,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当时的诸侯国数量还比较多,实力都还很强,周王室又没有完全衰败,所以才会有五霸迭兴、尊王攘夷的事情。从孝公变法以来,周王室没落,诸侯相互兼并,关东的小国几乎全部被六国消灭,而秦国乘胜奴役诸侯,至今己经六世了。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足以扫平诸侯,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统一天下,成就帝业,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绝好时机。如果不能够把握时机,迅速出击,让诸侯国得到喘息的机会,再度强盛起来,相互结盟合纵,联合攻秦,到那时即使有黄帝那样的才能,也不能兼并山东六国了。”
李斯在秦王面前的一通高论,是他自入秦以来日思夜想构思的一篇文章。他是当代大学者荀况的弟子,因而用语气势不凡。李斯对形势的精辟分析和对时局发展的预料,使秦王政精神振奋,信心百倍。
于是,秦王政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谋士带着黄金游说西方。各诸侯国里的谋士,有愿意接受贿赂暗中为秦国效劳的,便用重金结交;如不肯接受贿赂,便暗中派刺客将其杀死。与此同时,又通过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等到敌国君臣失和、内政不稳,便派大军进行征讨。李斯这一计谋的奏效,使秦王政越发器重他,拜李斯为客卿。
正当秦王政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李斯给秦王写了《谏逐客书》。秦王政明辨是非,果断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法家思想。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佐秦王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升任丞相,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废除分封制,坚持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进行的。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政治思想来源甚广,同时他也继承了一部分儒家观点,使他对法家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歪曲。他的法家思想极具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色彩,这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李斯不仅政治才能了得,在文学上的造诣也令人景仰。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李斯散文现传西篇,即《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除上述散文外,李斯的作品还有碑铭,他发明了小篆,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称他是书法鼻祖。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前219)至三十七年(前210)西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七通。
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寻常小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国,后入关为秦国效力,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尊重和重用了。他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清明政治,弥补皇帝的不足,反而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推行酷刑峻法,附合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己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首言劝谏,己经太晚了。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才会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了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可以和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相提并论了。“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