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嬴政的一生
帝王嬴政的一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帝王嬴政的一生 > 第20章 重用客卿的优良传统

第20章 重用客卿的优良传统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嬴政的一生
作者:
白河的金灵芝
本章字数:
4522
更新时间:
2025-06-25

重用客卿,以布衣为将相,在秦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的西百多年中,秦国从一个僻处西部的小国崛起为战国七雄之一,进而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就“人和”而言,秦国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和秦国国君重用客卿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秦国的人才战略与众不同。其他的诸侯国大多局限于使用本国人才,而对外来人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即使重用外来人才,也只是个别君主。而秦国从秦穆公开始,几乎历代君主都想方设法吸引外来人才,努力为各国客卿营造发挥才能的环境。史书称秦始皇是“天性刚愎自用”,专横残暴,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手下的一大批布衣将相。他思贤若渴,又善于纳谏,重视来自别国的客卿。

从秦穆公称霸西戎到秦王政统一天下,辅佐历代秦王,为秦国富强贡献最多的英雄豪杰,大多出身于其他诸侯国,而且多数出身低微。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的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他在用人方面,始终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担心贵族势大,国君反倒受到他们的牵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客卿,外地来的人不管权力多么大,也只限于他一个人,不可能像豪门大族那样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由余是周携王的后人,后来逃亡进入西戎,由余受戎王之命出使秦国,秦穆公了解到他的贤能之后,便设计离间戎王与由余,迫使由余归顺秦国。秦穆公对由余以礼相待,用由余的谋略,攻伐戎王,得到十二座城池、土地千里,称霸西戎。

当年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后来百里奚偷偷逃走了,逃到了楚国的边界线上,被楚人抓了起来,留下来看牛。后来秦穆公打听到百里奚的下落,就想用厚礼把他换回来。公孙支说:“这可不行,楚人让百里奚看牛,是因为不知他是个贤能之士。如果您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去换他回来,楚王就会知道,那楚王还肯放他走吗?”秦穆公就派遣一位使者去见楚王,对他说:“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他犯了法,躲到了贵国,请让我们把他赎回去办罪。”说着献上五张黑色的上等羊皮。楚成王想都没想,就命令把百里奚装上囚车,让秦国使者带回去。等秦穆公亲自见到百里奚的时候,却嫌他年纪太大了。百里奚说:“如果让我追逐天上的飞鸟,或者去捕捉猛兽,那我确实太老了;但如果和大王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我还不算老呢。”秦穆公一听,肃然起敬,觉得百里奚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封他为上卿,治理国事。谁知百里奚连连摆手说:“大王,臣有个朋友叫蹇叔,他的才能远远胜过我,请大王封他为上卿吧。”

蹇叔曾“困于齐,而乞食铚人”。秦穆公一听还有比百里奚更能干的人,连忙派使者带着重金,到蹇叔隐居的地方请他出山。蹇叔为了让自己的好友百里奚能安心地留在秦国佐政,便随着使者来到了秦国。

秦穆公在位期间,还搜寻了很多的人才,比如邳豹、公孙支、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内史廖以及随会等人,都是来自秦国之外,并为秦穆公的霸业作出了贡献。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会盟,被诸侯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秦孝公即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重用的商鞅,原是卫国人,曾在魏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他入秦后实行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为日后秦国兼并天下奠定了基础。

此后,秦国的历代国王继承了重用来自国外贤才的传统,形成了以客卿为将相的制度,并在秦国的中央政权中确立了布衣将相的格局。

这一期间,受到重用的代表人物是张仪。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和苏秦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张仪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不如。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而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后来“和氏璧”

丢失,张仪因为贫苦,被诬偷盗。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结果被严刑逼供。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没有回到魏国,而是进入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首接参与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十一年,在整个秦惠文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说他为秦国的强大和以后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客卿通曾出任秦国的将军。公元前303年,齐、魏、韩联兵攻楚,楚派太子横人秦做人质向秦请求救兵,秦派遣客卿通率兵救楚,三国引兵离去。

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将领,司马迁的八世祖。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公元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一次重大的军事举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社会、经济、政治基础,司马错伐蜀则打下了战略基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等之功。《史记·白起列传》于秦昭王十五年谈到“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史记》称司马错是“客卿”,可见他也不是秦国人,只是后来成了秦惠文王时期的一名统兵名将。

秦国的客卿中,还有两位比较出名的,分别是范雎和蔡泽。他们由客卿升至丞相,又称病请辞,这从侧面反映出布衣将相制度的一个特点,即它的“流动性”。正是这种走马灯式的流动性,使商鞅以来的法治路线得到认真实行,使秦国保持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重用客卿的精神,是秦穆公以来历代秦王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