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嬴政的一生
帝王嬴政的一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帝王嬴政的一生 > 第19章 秦始皇的王权霸术

第19章 秦始皇的王权霸术

加入书架
书名:
帝王嬴政的一生
作者:
白河的金灵芝
本章字数:
4062
更新时间:
2025-06-25

秦始皇从二十二岁开始亲政,到三十九岁灭六国,只用了短短十七年的时间,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始称皇帝,创下亘古未有的伟业,这与他善于使用“王权霸术”密不可分。

远古帝王善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实施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时代在变而法不变,任务变了却依然盲目追随古人,就会使方法与实际情况脱节,无论怎样坚持也只是徒劳无功罢了。

桓子说:“三皇用道治理天下,五霸用德化育天下;三皇治人以仁义,五霸治人用权智。”

三皇五帝距今太远,遥不可及,那个时候的帝王究竟是怎样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的,经传上也没有记载,唯有“王道”和“霸道”盛传于世,后世只好用它们来衡量古今之治。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周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孟子最先提出王道的概念,主张用仁义和礼仪来教化万民,让人民知道礼义廉耻,然后趋善避恶,就可以达到使西方归于大化,天下安乐的盛世。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因此也可说成“圣王之道”。君用道劝民以功,民崇以功,做实际事,王低一步入霸,高一步入帝,故有帝王霸三象。

至于霸道,讲究的是君尊臣卑,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语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赏罚必信,用严刑峻法威吓人民,让人不敢犯罪,使正义得到伸张,社会才会井然有序。霸道之术讲究智慧和力量。对内要用法令管理,对外要用武力相争,只求实际效率,根据才能大小决定对人员的任用。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使用阴谋诡计,争强斗势。获取利益,不是用空泛的仁德,而是要积极争取,容易解决的事情,就尽量用言语去解决,难以办到的,就诉诸武力。霸走高一步为王,走低一步成匪,故霸有王霸匪三象。

秦始皇的权谋之术,主要是应用了法家的思想。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术”指的是权术、心术,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受到道家的影响,他主张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但是在制定决策之前,要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商鞅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亲政之后,秦王政就消灭了势力庞大的嫪毐集团和吕不韦集团,独掌大权,同时继承商鞅变法制定下来的制度,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对外,则用精兵猛将攻城略地,同时又善于吸纳优秀的意见,派出游说之士和间谍人员,通过多种方式瓦解六国。

战国末年,私有制逐渐兴起,宗法制没落,封建主义处于萌芽阶段,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家的统一、政权的集中。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就必然要求新的社会制度,但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制度,究竟应该秉承什么样的用人理念,赢政苦苦思索,却也并不知道。

终于,他等来了韩非。

韩非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是毫无争议的法家代表人物、集大成者。历史和国学学术界普遍把他视为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他不是秦始皇的股肱之臣,甚至不能算是秦始皇的臣。虽然他没有受到秦王的重用,但是他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韩非子》。这部著作为秦始皇统治臣民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方略和手段,也为秦始皇确定了正确的统一战争的战略安排。

一、韩非极力推崇中央集权、君主独断、法为政本、以吏为师,可谓旗帜鲜明。他集先秦法家法、势、术三派之大成,并去其弊端。他肯定“法者,王之本”,又认为法、势、术,“皆帝王之具”。

二、韩非另外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际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三、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提倡用刑法“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但反对过度苛刻的刑法,认为那将会使人民无以为生。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将秦始皇的治术和秦朝统治思想的基本特点囊括其中。因此,韩非对秦始皇的贡献不在李斯、尉缭之下,在一定意义上,他甚至可以算作秦始皇的“霸道”之师。

实际上,秦朝的统治思想虽以国学法家学说为基调,却比《韩非子》的内容丰富得多。但秦始皇“霸道”的思想太过于露骨,以至于尉缭见了他就想逃,说他“刻薄寡恩”“得志亦轻食人”。尤其是统一六国之后,渐渐变得按主观意志办事,好大喜功,不顾客观实际,劳民伤财,渐渐偏离了法家讲究的实际理念。他的继位者秦二世胡亥更加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后人谈起秦王朝二世而亡,也多把原因归结为秦王统一之后的严苛政治,民众不得己而反之。之后的帝王吸取历史的教训,“王霸”并用,一方面集权于中央,用刑法约束人民,用暴力攻击敌人;但另一方面,又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仁义之治”来麻痹人民,稳固政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