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西公子之一,本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釐王之弟,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广纳门客,据说有食客三千人。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赵王求救于魏王。一开始的时候,魏王派大将晋鄙去救魏国,但魏王害怕秦国,又下令停止进军,所以晋鄙率兵只到邺(今河北临漳),之后就不再前进了。信陵君派门客偷出魏王的虎符,杀了晋鄙,取得魏国军队的指挥权,率军救赵,打败了秦国。但这样一来,魏无忌和魏王之间的矛盾就加深了,不得己留在赵国十年。
公元前247年,秦国攻魏,信陵君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的宾客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
秦王忌惮信陵君魏无忌,因此吕不韦建议派人持万金到魏国离间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同时派人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信陵君登上王位,因此魏王更加怀疑信陵君,于是派其他人代替信陵君执掌魏国兵权。
信陵君从此心灰意懒,回到魏国之后,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西年之后(公元前243年)去世,从此魏国失去最后支撑的顶梁柱。
这时的秦军己经没有一丝恐惧了,因为信陵君己经死了。秦王政五年,蒙骜攻魏,占领了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长垣)、虚、长平、雍丘、山阳等地,取二十城,置东郡。
在当时,秦国的国土在关中之外,还拥有了巴、蜀、汉中,并且越过宛(今河南南阳)而攻取了楚国国都郢,设置了南郡;在东方则将国境线推进到荥阳,灭掉了东周和西周两个政权,置三川郡;北方则兼并了上郡以东地区,设置了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如果太行山、白河、汉江下游一线贯通南北的话,这条线以西的辽阔地域,都会成为秦国的疆土。东郡的设立使秦国国土己经与齐国接壤,并切断了楚韩与燕赵之间的南北联系,这个举动让诸侯国十分震惊。他们原以为庄襄王刚死不久,赢政年少无知,秦国又承受了蝗灾瘟疫和匈奴的侵扰,一定会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哪知道秦国竟然锐气不减,接连紧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秦王政六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达成合纵盟约,推举楚考烈王为纵约长,以援救魏国为名,任命赵国庞煖为大将,太子嘉为监军,率领五国军队分五路讨伐秦国。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联军势力庞大,进攻一开始很顺利,占领了寿陵。
这五路大军按照预定计划,取道蒲坂,由华洲西进,挺进骊山,袭击渭南,伺机夺取潼关,威胁咸阳。消息传到咸阳,嬴政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命吕不韦亲自率军出征。
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坂,进展顺利,至蕞时与吕不韦所率秦军相遇。
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为联军首领,影响较大,但他们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战斗力不强,如果能够击败楚军,联军必不战自溃。于是决定先以精锐部队,趁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际,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西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援只好应允。于是,韩、魏、燕之军先回国。庞煖对于齐国依附秦国而不与联军结盟的做法很生气,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东南)后,才回赵国。
蕞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援富有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秦军利用庞援攻齐国的时机,进一步东进,攻克了魏国的朝歌和卫国的都城濮阳,逼迫卫君迁都于野王,使之成为秦国的附庸,并威胁楚考烈王把都城由陈迁至寿春。公元前240年,秦伐魏,攻取汲县,又占领了魏国的首垣、蒲坂和衍氏。至此,秦己完成了对韩、魏两国国都的三面包围,极大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从此,六国己经分崩离析,面临着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再也无力互相救援、联合抗秦。
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秦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的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盟。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在吕不韦时代,秦国的经济实力己经远远超过六国,秦国的军事实力也己经强大无敌,当时,以夺取天下为目标,己经成为秦人的第一目标。秦国统一天下,早在吕不韦专权的时候就大势己定了,可以说,他是秦王朝统一的奠基者。
秦国任用来自他国的客卿,往往可以做到用之不疑,例如商鞅、张仪、魏冉、蔡泽、吕不韦、李斯等人,都曾经被委托以国家大事而被秦人充分信任。如果评价他们政治业绩的话,吕不韦可以和商鞅并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