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吕不韦还没有考虑好如何行动的时候,北方匈奴又开始南下扰境了。
匈奴,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据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是说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淳维,也是黄帝的后代,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夏的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躲避在北方的原野上,饲养牲畜,逐水草而居,即是中原所称的匈奴。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为骆驼、驴、骡等。他们喜欢不断迁徙到水草旺盛的地方,没有城郭,和农耕民族的生活习惯很不一样,但是他们也有各自的封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本领,小孩子能骑在羊身上,用弓箭射鸟雀和老鼠,长到少年,就能射狐狸和兔子,当作食物,因此,一到成年,就全都成了武艺超群的骑兵战士。
匈奴人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选择水草茂盛的地方居住,一旦水草枯竭,就会迁徙到别的地方。匈奴人强悍,喜好骑射并以此为荣,他们平时以放牧、
狩猎为生,经常通过战争掳掠奴隶和邻族、邻国的财物,他们把战功视为荣誉。
从夏、周开始,匈奴人经常侵扰中国北方边境,只要有机会,他们便兴兵南下,烧杀劫掠,然后扬长而去。
战国时期,匈奴己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固定的国家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
匈奴人作战很有特点,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就进攻,如果条件不利,就会快速逃遁,并不把逃跑看作耻辱。他们经常突击,来去飘忽不定,让人难以捉摸,而且战斗力非常强。他们来去如风,非常迅速,令人防不胜防。秦、赵、燕三国与匈奴接壤,时常受到匈奴南侵的骚扰。为此各国想了许多办法,防止匈奴人继续南下。
匈奴经常南下进行抢掠攻杀,他们将成群的牛羊赶走,把丰收的粮食抢光,放火烧毁房屋住宅,劫掠女人做奴隶。百姓深受其苦,纷纷南逃,生产遭到破坏,大片土地荒芜,本来的良田沃土成了无人居住之地。赵武灵王刚刚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于衰落的边缘,见赵国人好欺负,匈奴就进一步向南进攻,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宝、牛羊和人口。
赵武灵王得知北方战况紧急,屡屡派兵遣将来抵抗匈奴的进攻,可是收效并不大。为了加强边防,强大军队,赵武灵王决定“胡服骑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换成游牧民族的衣服,每天加紧训练骑射。当时匈奴被称为胡人,他们穿的服装比较简单,短袖短襟,没有任何装饰物品,特别适合骑马射箭,动作快速而灵活。赵国人久居中原,崇尚文雅庄重,穿着长袍子,衣服又长又大,动作很不灵活。赵国使用的战车,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无法行动,而匈奴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式却显示了特有的长处。赵国军队和匈奴人打仗,为此常常吃亏。赵武灵王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国相肥义听说赵武灵王的想法后,也很赞同,于是也改穿胡服。
命令下达以后,反对者不计其数。赵国人瞧不起匈奴,认为他们凶残、落后,现在国王却让他们向匈奴学习,大家自然反对。他们都不明白赵武灵王此举的用意,就连他的叔叔公子成也称病不上朝。有人议论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使得远方国家前来游观,学习效法。现在君王却要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违背人心的举动。”赵王听了之后便对国人解释说:“赵国周围有秦、韩等大国,又有中山、楼烦这样的小国。如今没有实力强大的军队,怎么能守得住疆土呢?先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支持,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变风俗,想以此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报一箭之仇。而你们却只知道依循中原旧俗,忘记了国仇家恨,真是让人失望啊!”赵国的人听了这番话,改变了以往的想法,支持赵武灵王。
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不久,赵国兵强马壮,阻止了匈奴继续南下。但骑射终非汉人所长,任赵国骑兵如何在中原纵横驰骋,对匈奴战争依然是屡战屡败。毕竟,以骑兵对抗匈奴,对于当时骑兵战法还相对落后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战国末年,赵国又派大将李牧镇守北疆,抵制匈奴侵略。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没有敌情的时候,他就每天宰杀几头牛羊犒赏士兵,训练士卒。但是一旦匈奴入侵,他就固守不战,敢于私自出战的斩首。长此以往,匈奴人占不到便宜,认为李牧胆小。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国就出兵交战,屡次失利,伤亡很多。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无奈,多番请求。李牧说:“大王一定要让我去带兵,就要答应一切照旧,我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方法,匈奴人始终认为他是胆小。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都想主动出击。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留下几千人。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奇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秦国也和赵国一样,经常受到匈奴侵扰。秦国派重兵把守北部的陕西、北地、上郡等地,可匈奴人的行迹飘忽不定,难以防范。嬴政即位初年,蒙骜率兵收取晋阳,又在晋阳设置郡府,作为抗击匈奴的军事重镇,却仍难有效对抗匈奴南侵。
面对匈奴兵马南下,秦国群臣聚集朝堂,商议退敌之策。
吕不韦思忖着说道:“为今之计,只有先派兵增援,再慢慢谋划。”
蒙武和王贲主动请缨,他们分别是蒙骜和王翦的儿子,受到嬴政的器重。但蒙骜和王翦认为匈奴善战,两个儿子年纪太小,没有作战经验,所以就不同意。但吕不韦也趁机怂恿,赢政只好答应了他们出战的请求。
蒙武和王贲首次出征,他们精心准备,披戴整齐。嬴政在霸上设宴,亲自为两人饯行,要他们两人像赵国的李牧一样,戍守边疆,保土安民。
蒙武、王贲听赢政把他们与李牧相提并论,心里更加激动,发誓不退匈奴绝不还朝。
蒙骜和王翦担心儿子贪功冒进,出发前一再叮嘱,要他们固守不战。可是他们到达边关之后,并没有听从父亲的指示,而是主动出击,带着大批粮草辎重深入草原大漠,过了一个多月,始终没有发现匈奴人的行踪。大军渐渐陷入被动,赢政只好派出两位老将前往前线,接替指挥。
蒙骜、王翦到了边境之后,制止了漫无目的的寻找,继续加固城池,准备军需物资。匈奴人见秦军势大,不敢正面应对,秦国北部边境也就得以暂时地安定下来。
大军班师之日,赢政亲自率众臣迎出郊外。吕不韦暗地指使官员弹劾蒙武、王贲。赢政说:“这次出兵是我的错,我错误地估计了敌我之间的形势,不怪两位将军。”吕不韦见赢政这么说,也不好再深究,于是剥夺两人一年的俸禄,也不准他们私自出入宫廷,陪伴秦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