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宋:能不能一起躺平啊
穿越南宋:能不能一起躺平啊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南宋:能不能一起躺平啊 > 第68章 铁锅

第68章 铁锅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南宋:能不能一起躺平啊
作者:
Perovskite
本章字数:
4542
更新时间:
2025-07-08

1.

"不如做铁锅?"陈启突然拍案,"咱们的钢料比广锅强多少,诸位心里都有数吧?"

陈蘅插话道:"广锅我见过,就是佛山那边产的铸铁锅。锅底厚实,沉甸甸的。不过..."她皱了皱鼻子,"用久了锅底会发黑,炒菜容易糊。"

广锅虽然主要用的是韶关铁矿产的铁,但含磷量仍然偏高,没法和平炉精炼的钢材相比,况且为了降成本,很多广锅作坊都会掺一些便宜的雷州高磷矿石。

赵大锤搓着手道:"小姐说得是!广锅那厚底子,敲着声音发闷,咱们的钢料要是做锅,声音清脆得多。"

谢泉抬眼看他:"怎么说?"

"掌柜的您想,"赵大锤解释道,"广锅底厚,烧火半天才热。咱们的钢料匀实,做出来的锅薄,热得快还省柴火。"

陈蘅点头:"而且广锅用久了容易裂,咱们的肯定更耐用。"

"还不止,"赵大锤补充道,"广锅炒菜容易糊底,我琢磨着,广锅受热不匀,一处热一处凉,菜就容易糊。咱们的钢锅受热会更均匀,应当不那么容易粘锅。"

谢泉的算盘"啪"地一响:"一炉六十三担钢水,全做锅的话..."她蘸墨在纸上划拉,"每口十二宋斤(7公斤),能出五百二十五口。"

陈启凑近看账本:"成本如何?"

"钢料三百七十五文,燃料人工二百文,"谢泉的毛笔顿了顿,"再加模具折旧七十五文,打点杂费五十文,统共七百文一口。"

"定价一贯五,"她朱笔一圈,"每口净赚八百文。一炉全做锅的话..."算盘珠子噼啪作响,"营收七百八十七贯五百文,利润西百二十贯。"

2.

陈启摇摇头:"这买卖虽好,可比不得肥皂和玻璃的利润。再说炼钢风险大,主要是水煤气爆炸的潜在危险因素......"

黄守正咳一声:"话虽如此,咱们总得做些正经买卖。若是一个铁坊光进不出,反倒惹人怀疑。"他意味深长地环视众人,"到时候官府来查,问咱们炼的钢都去哪了,怎么交代?钢管还能糊弄过去,甲…铁铲怎么说?"

"哈!"谢铮忍不住笑出声,"咱们就说炒菜用的铲子,为了用起来方便,平时串起来绑在身上…"

谢泉瞪了他一眼,正色道:"黄守正说得在理。铁坊总要有些明面上的营收,至少得盈亏平衡,总不能一首用肥皂和玻璃的利润来贴补。"她敲了敲账本,"此外,维持产能也很重要。"

谢铮点头附和:"正是。不开炉怎么优化工艺以及培养技术人才。另外若是临时要用时才开炉,既耽误工夫又容易出纰漏。不如保持稳定生产,平时做些锅碗瓢盆,需要时随时能转产......"他顿了顿,"其他物件。"

经过一番商议,谢泉最终拍板,"明天的高碳钢之后,每月原则上开西炉。优先满足科研和军事需求,余料全部制锅。"她瞥了眼谢铮,"若是高碳钢......"

"就做农具菜刀。"谢铮接口道,"肯定比市售的产品耐用,若是卖不出去,租赁也是划算的。"

3.

刘工翘着二郎腿坐在藤椅上,眯着眼看着五个徒弟在窑前忙碌。小徒弟王二正小心翼翼地吹制一个玻璃泡,额头上的汗珠在火光映照下闪闪发亮。

"对,对,慢点转..."刘工啜了口茶,悠闲地指点着,"手腕要柔,就像摸**..."

徒弟们哄笑起来,手上的活计却没停。刘工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叫日子!哪像从前,自己一个人从早吹到晚,累得跟狗一样。

几日前,陈启又来找刘工定制玻璃器。

"刘工,你这愁眉苦脸的,谁欠你钱了?"陈启蹲在正在吹玻璃的刘工身旁。

刘工放下吹管,抹了把汗:"东家,您这天天让我吹这个做那个的..."他指着墙角堆着的图纸,"分馏柱,烧瓶,还有灯泡..."

陈启笑了:"那你赶紧带徒弟啊!"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刘工梗着脖子。

"你这手艺跟谁学的?"陈启突然问。

刘工一愣:"自、自己琢磨的..."

"就是啊!"陈启一拍大腿,"今天你吹得最好,明天来个更厉害的,你不就..."

刘工脸色变了变。

陈启趁热打铁:"你想一辈子吹管子?当个管事多好,指挥别人干,自己动动嘴就行。"

"哪家工坊养闲人..."刘工嘟囔着。

"我们不一样!"陈启压低声音,"以后玻璃新品多了去了,总不能什么都找你亲自做吧?"他意味深长地说,"我正缺个'首席技术官'..."

"啥官?"刘工一脸茫然。

"就是..."陈启比划着,"管整个玻璃工坊的技术,研发新品,带徒弟,定标准。"他拍拍刘工肩膀,"我看好你!不过..."

"不过啥?"

"不能再藏着掖着。"陈启正色道,"这样,你每带出一个有专长的徒弟,我奖励五贯钱。半年后要是干得好..."他凑近刘工耳边,"让你当高管,工钱翻倍!"

刘工咽了口唾沫,眼睛亮了起来。

刘工目光落在一个年轻学徒身上:"小李,你过来试试这个透镜的打磨。"他指着工作台上的一块圆形玻璃,"要磨成这样的弧度,差一丝都不行。"

学徒小李紧张地拿起工具,手有些发抖。刘工瞥了眼站在旁边的玉石工匠:"老吴,你盯着点,这弧度要跟设计图丝毫不差。"

老吴点点头,凑近指点起来。刘工满意地退到一旁,从怀里掏出一本《几何光学》,封面上还沾着些玻璃粉末。

着书皮,心里琢磨:"两个透镜叠一起就能望远?东家这脑袋里还装着多少好东西..."想起陈启说的"首席技术官",刘工咬了咬牙,翻开书页。

"师父!"小李突然喊道,"您看这样行吗?"

刘工收起书走过去,眯起一只眼仔细检查:"嗯...这边再磨薄一点。"他比划着,忽然想起书上说的球面结构,自信满满地说:"记住,要像从大圆球上切下一片那样,弧度要匀称。"说着用手在空中划了个完美的圆弧。

学徒们恍然大悟,老吴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刘工转身坐回藤椅,继续研读那本《几何光学》,手指在"球面曲率"的图示上轻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