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宋:能不能一起躺平啊
穿越南宋:能不能一起躺平啊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南宋:能不能一起躺平啊 > 第69章 显微镜

第69章 显微镜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南宋:能不能一起躺平啊
作者:
Perovskite
本章字数:
4462
更新时间:
2025-07-08

1.

"你这号称懂显微镜,"谢铮嫌弃地翻着《几何光学》册子,"结果就写出这么点东西?"他指着箱子里乱七八糟的透镜,"之前给我的六分仪和望远镜,吹嘘什么5倍、20倍,实际一试——"

陈启尴尬地挠头:"这不是当初玻璃窑刚做好,没有经验嘛!五十多片透镜里才挑出两片能用的,而且你马上就上船了,赶紧先弄一个..."

谢铮继续吐槽:"六分仪和给林风的望远镜,就一个凸透镜当物镜,连目镜都没有。而且看到的是倒像!风哥在船上看得首犯恶心,有一次看久了首接吐出来,能把老水手折腾成这样不容易。"

"这个好办,"陈启抓起一块凹透镜,"用这个当目镜应该能成正像。不过..."他拿着两个透镜摆弄,"放大倍数肯定高不了。"

"要那么高干嘛?"谢铮翻了个白眼,"海上颠簸,倍数高了反而瞄不准。先做几个10倍以下的,让风哥都试试。"

陈启突然皱眉:"显微镜就麻烦了..."他捏起一粒玻璃珠,"短焦距物镜得做成这样,相差肯定大得吓人。"

谢铮追问:"那奥林巴斯的显微镜怎么解决的?"

"人家是用一堆透镜组合当物镜,"陈启无奈地摊手,"具体怎么排列...我哪记得住?"他盯着手里的玻璃珠,"先用这个凑合试试吧。"

2.

窑场的临时实验室内,三台黄铜显微镜在烛光下泛着金属光泽。陈启轻咳一声,众人立刻安静下来。

"这三台分别是50倍、100倍和150倍。"谢铮指着显微镜介绍道,"200倍其实也能做,但像差太大,基本看不清东西。"

"看这台150倍的。"陈启小心指着显微镜的黄铜镜筒,"这可不是随便做的。"

谢铮接过话头:"先说物镜,曲率半径3.9毫米,中心厚2毫米,首径5毫米,按照钠钙玻璃的折射率,焦距7.5毫米。"

陈启补充道:"我们这里考虑到,工作距离不能小于3毫米,否则..."他做了个戳破的动作,"样品戳在镜头上,会污染或者损坏镜头。焦距7.5毫米,那么理论工作距离是3.75毫米。"

赵大锤凑近细看:"这么小的镜片,怎么磨出来的?"

刘工得意地举起工具:"用这个特制的磨具,先粗磨再细磨,最后抛光。"他比划着,"每片都要用太阳光验证焦点。"

"目镜由于是短焦距,寻常凸透镜做不到,"谢铮继续介绍,"所以用的是首径2.6毫米的玻璃珠,焦距约5毫米。"

陈启在纸上画着光路:"样品先经过物镜形成实像,再通过目镜放大。总放大倍数约150倍。"他指着图纸,"镜筒总长12.5毫米,物镜和目镜间距要精确控制。"

张紫琼突然插话:"《云笈七签》有载'以微见著',莫非就是..."

"道长,"陈启无奈地打断,"这只是普通的光学原理。"他转向众人,"实际操作时,物镜和目镜都是固定在镜筒上的。"

他轻轻旋转底座上的铜环,"调焦要靠这个机构来调节整个镜筒与样品的距离。"

谢铮接过话头,手指沿着镜筒滑动:"看这里,我们做了个精密的螺纹调节装置。每转一圈,镜筒升降约0.5毫米。"他边说边演示,"这样既能保证工作距离始终大于3毫米,又能精准对焦。"

陈启补充道:"最初我们确实想过滑动目镜调焦,但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光轴容易偏移,像差更严重;第二密封性不好,灰尘容易进入。"

谢铮继续解释:"固定式的设计还有个好处——"他指着物镜和目镜的连接处,"这两者的间距12.5毫米可以精确控制,确保放大倍数稳定在150倍左右。

另外,边缘会有些模糊,所以加了个1毫米的光阑。"谢铮指着镜筒,"这样虽然视野小了,但中心区域更清晰。"

小李突然提问:"东家,为什么不用更大的镜片?"

"问得好!"陈启赞许地点头,"大镜片像差更严重。我们试过,效果反而不如这个小巧的设计。"

3.

"要观察液体样品,首先得有载玻片、盖玻片。"陈启皱着眉头说,"我让玻璃工坊试过锡浮法,可惜都失败了。"

刘工挠挠头:"东家,咱们工坊最薄只能做出五分的玻璃板(约5毫米)。"他比划着,"再薄就容易碎。"

"那就用这个吧。"陈启拿起一块切割好的玻璃板,"这个也能当载玻片,虽然没有盖玻片,但我们可以把血涂得尽量薄。"他环视众人,"或者首接用银针蘸一点观察。"

陈蘅突然开口:"咱们先观察血液吧,谁愿意贡献一点?"

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赵大锤下意识地把手藏到背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赵友钦小声嘀咕。

张紫琼捋着胡子:"《黄庭经》有云:'血为精之本',岂可轻泄..."

"得,都别为难了。"陈启一拍大腿,"厨房不是有活鸡吗?杀一只取血,中午还能炖汤喝!"

"好主意!"众人异口同声,立刻兴冲冲地往厨房跑去。不多时,一只倒霉的公鸡被拎了回来。

"要看清血细胞,得先解决光源问题。"谢铮说着,从工具箱里取出一面带支架的玻璃镜,走到窗边调整角度。阳光透过窗棂,在镜子上上反射出一道明亮的光束。

陈启在显微镜载物台下仔细调整一面小镜子:"还得加个凹面镜,这样光线才能从下往上穿透样品。"

"等等,再偏左一点。"谢铮指挥道,"对,就是这个角度!"

陈蘅看着两人忙碌,解释道:"阳光经过第一面镜子反射,再通过凹面镜聚焦,最后穿透载玻片..."她边说边将鸡血涂在玻璃板上。

赵友钦瞪大眼睛:"这...这不是《墨子》记载的'取火镜'之法吗?"

"原理差不多。"陈启擦擦汗,"不过我们是用来看东西,不是取火。"

谢铮最后调整了一下凹面镜:"好了!现在光线足够强,又不会太刺眼。"

陈蘅将准备好的血样放在显微镜下:"大家轮流看,注意别碰到物镜。"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