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过阳谷县的青石板路,武大郎家炊饼坊的蒸笼正冒着腾腾热气。张雯雯将新出炉的桂花炊饼整齐码放在竹筐里,抬头看向正在揉面的李浩:“李浩,济州那边又加了两百个炊饼的订单,可这运送实在太慢。”
李浩抹了把额头的汗,手上的动作不停:“雯雯,我也正为此事发愁。马车来回一趟要五日,炊饼送到时口感都差了许多。”
正说着,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陈捕头大步跨进院子,腰间佩刀随着步伐轻晃:“武家大郎!潘娘子!县令大人有请!”
在县衙内,县令王知远捻着胡须,目光赞许地看着二人:“听闻二位改良的炊饼深受百姓喜爱,本县有个差事,不知你们可愿接下?”
潘金莲福了福身:“大人但说无妨,若能为阳谷县出力,我夫妇二人定当尽力。”
王知远点头道:“如今驿传系统繁忙,驿卒们常在路上吃不上热乎饭食。若你们能研制出便于携带、耐储存的干粮,本县可特许你们使用部分驿道运送货物。”
武大郎与潘金莲对视一眼,心中大喜。这简首是解决运输难题的天赐良机!
回到家中,张雯雯立刻拉着李浩钻进厨房。“李浩,我们可以把炊饼做成压缩饼干的形式,再用荷叶和油纸包裹,既能保鲜又能增添香气。”
李浩眼神一亮:“好主意!我再去请教老匠人,看看有没有更好的烘干方法。”
接下来的几日,炊饼坊里忙得热火朝天。两人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金黄酥脆、内含果仁的“焙干炊饼”。这种炊饼不仅能保存半月之久,而且越嚼越香。
首批样品送到驿站时,驿丞尝了一口便赞不绝口:“好!有了这炊饼,驿卒们赶路就不愁没干粮了!”
合作顺利展开,驿站的快马每隔三日便载着炊饼运往济州、郓城等地。原本需要五日的路程,如今两日就能抵达。消息传开,不少商贾纷纷上门求购。
一日,一位身着锦袍的茶商慕名而来。“久闻武家炊饼之名,在下有个提议。若将贵坊的炊饼与我家的茶叶搭配成‘商旅套餐’,定能大卖。”
潘金莲将客人迎进堂屋,奉上茉莉炊饼:“此计甚妙!不过还需改良包装,确保长途运输不易损坏。”
经过商议,他们定制了分隔式竹筒,一侧装炊饼,一侧储茶叶。茶商大喜,当即签下每月千份的订单。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阳谷县的裁缝铺、铁匠铺也跟着受益,纷纷为炊饼坊定制防水布袋和便携竹筒。小小的炊饼坊,竟带动了整条产业链。
这日深夜,作坊里只剩夫妻二人核对账目。李浩放下算盘,揉了揉眉心:“雯雯,最近实在太忙,都没顾得上打听二郎的消息。”
张雯雯递来一杯凉茶,叹了口气:“我也惦记着他。刚才整理书信时,发现一封半月前的信,说是在沧州与人起了冲突……”话未说完,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隔壁的李老汉喘着粗气:“大郎!潘娘子!有个公差送来急信,说是武松武二爷在途中遭歹人暗算,重伤不醒!”
潘金莲手中的茶盏险些落地,脸色瞬间煞白。李浩赶忙扶住妻子,沉声道:“李伯,信在哪里?可写了具置?”
看过书信,李浩攥紧了拳头:“在阳谷县往沧州的官道旁的破庙,我连夜赶去!”
张雯雯定了定神:“我和你一起去。王婶刘嫂子那边,我即刻去知会,让她们帮忙照看作坊。”
月光下,夫妻二人收拾好随身物件,朝着沧州方向疾驰而去。前方等待他们的,不知是怎样的情形,而武家炊饼的传奇,也在这波折中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