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阳谷县的街巷还笼罩在薄雾之中,武大郎家的小院却早己热闹非凡。改良后的炊饼在集市上大获成功,潘金莲和武大郎决定扩大规模,此刻院中堆满了新购置的蒸笼与面粉袋。
“大郎,我算了算,按现在的销量,每天至少要多做三倍的炊饼。”潘金莲擦了擦额头的汗,将写满数字的纸张递给武大郎,“可单靠我们两人,根本忙不过来。”
武大郎盯着纸张上密密麻麻的账目,沉思片刻后道:“不如雇些人手?前街的王婶和刘嫂子都闲在家里,她们手脚麻利,若是愿意帮忙,定能解燃眉之急。”
话音刚落,院外突然传来爽朗的笑声:“说曹操,曹操就到!我和刘嫂子在门外都听见了,算我们一个!”王婶掀开竹帘走进来,身后跟着同样笑意盈盈的刘嫂子。
原来,自从新式炊饼走红,街坊西邻都看在眼里。王婶和刘嫂子早就盼着能搭把手,既能贴补家用,又能跟着学点手艺。
西人一拍即合,当下便分工明确:武大负责揉面、把控火候;潘娘子调配馅料、研究新口味;王婶和刘嫂子则负责包制与售卖。随着人手增加,小院里的炊饼产量节节攀升,蒸笼里腾起的热气仿佛都带着甜香。
然而,成功总是伴随着挑战。没过几日,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外观相似的“改良炊饼”,价格却比武大郎家的便宜一半。王婶匆匆跑来报信时,武大郎正往面团里揉芝麻,闻言手一顿:“果然来了。”
潘金莲倒是镇定,从柜中取出一个锦囊:“大郎,我早有准备。之前在调制馅料时,我特意加入了一种特殊香料,这种香味独一无二,旁人学得了样子,学不了味道。”说着,她将锦囊里的粉末洒在新出炉的炊饼上,浓郁香气瞬间弥漫整个院子。
与此同时,武大带着王婶和刘嫂子来到集市。那些仿制炊饼的摊位前,零星站着几个犹豫不决的食客。武大二话不说,当场支起炉灶,现做现卖。当熟悉的独特香气飘散开,原本驻足的食客纷纷围了过来。
“还是武家炊饼的味儿!别家的总觉得差点什么。”
“可不是!这香味一闻就知道正宗!”
围观百姓的议论声,让那些仿制摊位的老板脸色愈发难看。其中一人恼羞成怒,冲过来叫嚷:“你们别欺人太甚!这炊饼又不是你们武家独有的!”
武大郎不慌不忙地作揖道:“这位大哥误会了。我武家炊饼能受百姓喜爱,靠的是真材实料与独门配方。若各位同行愿意切磋交流,我们定当倾囊相授,但恶意模仿,恐怕于理不合。”
这番话既表明了态度,又不失风度,围观百姓纷纷叫好。那老板自知理亏,灰溜溜地收摊离去。
经此一役,武大郎家的炊饼名声更盛。潘娘子趁机推出“会员制”:凡累计购买十次炊饼,便可获赠一张特制的“炊饼券”,凭券可兑换新品。这个新奇的营销方式,再次吸引了大批顾客。
消息传到县衙,县令王知远见百姓如此喜爱新式炊饼,特意派师爷送来贺礼,并邀请武大郎夫妇参加即将举办的“阳谷县商贸大会”。
“大郎,这可是个好机会!”潘金莲眼睛发亮,“若能在大会上崭露头角,咱们的炊饼说不定能卖到周边县城!”
为了筹备大会,两人日夜钻研新品。他们将南方的糯米与北方的面粉结合,做出软糯香甜的“双麦炊饼”;又把当地特产的野果熬成果酱,制成酸甜可口的“果馅炊饼”。每一款新品都经过上百次调试,力求口感完美。
商贸大会当天,阳谷县主街上人头攒动。武大郎家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来自各地的商贾、百姓,都被新奇的炊饼吸引。一位来自济州的商人尝过“双麦炊饼”后,当场提出要批量订购,销往济州城。
“二位真是经商奇才!”王知远亲临摊位,赞不绝口,“若阳谷县多些像你们这样的商户,何愁经济不兴?”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时,一个意外之客到访——武松背着行囊,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小院门口。看到兄长和嫂子将炊饼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这位打虎英雄红了眼眶:“哥,嫂子,我原以为……”
潘金莲连忙将武松迎进屋内,递上热毛巾和新出炉的炊饼:“二郎,都过去了。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你也别再西处漂泊,留下来帮衬帮衬?”
武松咬了一口炊饼,久违的幸福感涌上心头。他重重地点头:“好!我武松别的本事没有,力气有的是!往后这送货跑腿的活儿,都包在我身上!”
有了武松的加入,武大郎家的炊饼生意更是如虎添翼。他们开始雇佣马车,将炊饼运往周边县城。看着满载炊饼的马车驶出城门,潘金莲靠在武大郎肩头,轻声道:“李浩,你说,我们能不能把炊饼卖到汴京去?”
李浩握紧她的手,目光坚定:“一定能。只要我们用心经营,总有一天,全天下的人都会知道,阳谷县有个武家炊饼!”
暮色渐浓,小院里依旧忙碌。蒸笼的热气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飘向远方。而属于李浩和张雯雯的商业传奇,正随着这阵阵香气,越传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