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烽火逐鹿
战国风云烽火逐鹿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战国风云烽火逐鹿 > 七十三章:外交和合纵连横与长平之战

七十三章:外交和合纵连横与长平之战

加入书架
书名:
战国风云烽火逐鹿
作者:
爱吃木耳的云
本章字数:
2856
更新时间:
2024-12-02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错综复杂,合纵连横策略成为各国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外交家,如苏秦、张仪等,他们在外交舞台上大展身手,为自已的国家争取利益。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外交事件和合纵连横策略的故事。

1. 苏秦与合纵:

苏秦(公元前337年-公元前284年)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他提倡合纵策略,主张联合六国对抗秦国。苏秦游说六国,终于促成了六国联盟,使秦国在十几年内不敢轻举妄动。

2. 张仪与连横:

张仪(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6年)是战国时期另一位著名的纵横家,他提倡连横策略,主张瓦解六国联盟,使各国与秦国结盟。张仪利用各种手段,成功地破坏了六国联盟,为秦国的发展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3. 楚怀王与秦惠文王:

楚怀王(公元前355年-公元前296年)是楚国的国君,他在位期间与秦国发生了一系列外交纠纷。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则利用楚国的内乱和外部压力,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压力,迫使楚国割让土地,取得了对楚国的胜利。

4. 公孙衍与孟尝君:

公孙衍(公元前337年-公元前284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他提倡合纵策略,曾与孟尝君(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9年)等齐国大臣共同推动齐、魏等国的联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秦国的破坏,合纵联盟最终破裂。

合纵连横策略的运用,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舞台上的角逐与博弈。通过合纵连横,各国力求在外交竞争中谋求利益,为自已国家的发展和壮大争取更多的机会。这些策略和事件对中国古代外交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外交家们学习的典范。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260年,历时三年,以秦国的胜利和赵国的失败而告终。以下是长平之战的详细经过和关键决策。

1. 战前形势:

秦国在公元前260年已经取得了对韩国的控制,下一步便是攻占赵国的领土,以实现统一六国的野心。赵国是秦国东进的主要障碍,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秦赵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2. 战略部署:

秦国方面,大将白起奉命率领军队进攻赵国。白起将兵力分为三路,一路由自已亲自率领,进攻赵军主力;另两路分头切断赵军的后路和后勤补给。赵国方面,老将廉颇指挥赵军,他采取了固守的战略,意图以逸待劳,拖垮秦军。

3. 兵力调配:

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中投入了庞大的兵力。秦国方面,白起率领约60万军队,赵国方面,廉颇指挥约45万军队。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长时间的僵持。

4. 关键决策:

在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国的外交策略出现了重大失误。赵孝成王误信秦国散布的谣言,认为秦国最怕的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是,赵王决定用赵括替换廉颇担任主将。秦国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秘密派遣白起担任主将。

5. 白起之计:

白起担任主将后,针对赵括缺乏实战经验、轻敌冒进的特点,制定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他先命一部兵力假装败退,将赵军吸引进秦军的包围圈。然后,白起派出两支奇兵,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和后勤补给。

6. 战争结果:

赵军被秦军包围,断粮达46天。赵括在突围失败后战死,赵军溃败,四十五万赵军投降。白起担心赵军投降后可能造反,下令将四十五万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幼童返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损,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秦国则巩固了优势地位,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充分体现了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