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战场上李勣再次重创薛延陀,使得北疆局势暂趋平稳。然而,李承乾深知,要想彻底解决北疆隐患,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持续推进教化与通商举措,从根本上改变北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同时,朝堂之上也因北疆战事与后续治理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场新的考验正悄然降临。
在朝堂议事时,李承乾说道:“北疆虽又获一胜,但薛延陀余威仍在,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教化与通商之策初见成效,还需继续深化。诸位爱卿,对此有何见解,尽管首言。”
魏徵率先出列,恭敬奏道:“陛下,教化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如今北疆学堂虽己开设,但师资力量仍显薄弱,教学内容也需进一步丰富。臣建议从国子监选拔更多优秀学子,充实北疆教师队伍,同时增添律法、天文、历算等实用课程,让北疆各族子弟全面了解大唐文化与知识,方能更好地融入大唐。”
李承乾点头称善:“魏爱卿所言极是。文化传承,教育为本。此事就交由你与礼部共同办理,务必选派德才兼备之人前往北疆任教。”
礼部尚书王珪接旨道:“陛下放心,臣定会与魏大人通力合作,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为北疆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户部尚书戴胄接着奏道:“陛下,通商一事,榷场开设后,北疆贸易日益繁荣。但目前交易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商品种类上,且贸易规则尚需完善。臣以为,可鼓励内地商人携带更多种类的商品前往北疆,尤其是先进的农具、工匠器具等,既能满足北疆生产生活需求,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制定详细规范的贸易律法,保障双方权益,让通商更加顺畅有序。”
李承乾赞许道:“戴爱卿考虑周全。通商不仅是物资交换,更是增进各族情谊的桥梁。律法保障必不可少,如此才能让北疆百姓安心交易,长期受益。此事你与刑部协同,尽快制定完善的贸易律法。”
戴胄与刑部尚书领命退下。此时,谏议大夫褚遂良出列,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北疆教化与通商虽为良策,但也需警惕潜在风险。如今大量内地人员与物资涌入北疆,若管理不善,可能引发地方矛盾,甚至被心怀不轨之人利用,扰乱北疆安定。”
李承乾神色凝重,思索片刻后说道:“褚爱卿提醒得是。李勣虽在北疆尽心尽力,但事务繁杂,难免有所疏漏。朕决定选派能干的监察官员前往北疆,定期巡查,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公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于是,在李承乾的精心部署下,国子监选拔出一批才学出众、品德高尚的学子,他们怀揣着传播大唐文化的使命,踏上前往北疆的路途。这些学子在临行前,李承乾亲自召见,勉励他们:“北疆乃大唐重要之地,你们此去,肩负着教化万民的重任。要以耐心和诚意,让北疆各族百姓感受大唐文化的魅力,促进民族团结。”学子们纷纷表示,定不辜负陛下期望。
同时,户部组织内地商人组成贸易商队,携带各类商品浩浩荡荡开往北疆。这些商队所到之处,受到北疆各族百姓的热烈欢迎。先进的农具让牧民们看到了提高生产效率的希望,精美的工匠器具也让他们对大唐的工艺赞不绝口。
然而,随着北疆事务的推进,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部分保守派大臣认为,对北疆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会削弱内地发展,且担心北疆各族百姓难以真正融入大唐,反而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一日朝会上,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出列,奏道:“陛下,北疆之地,向来民风彪悍,难以驯服。如今耗费大量资源推行教化通商,恐得不偿失。不如收缩精力,专注内地发展,北疆只需维持基本防御即可。”
此言一出,引起朝堂一阵骚动。支持北疆发展的大臣纷纷反驳。李靖出列,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北疆战略位置重要,若不加以积极治理,一旦薛延陀或其他势力再次兴起,必将危及大唐腹地。如今推行的教化通商之策,正是长治久安之计,万不可半途而废。”
李勣从北疆传来的奏章也支持了李靖的观点:“陛下,北疆百姓对大唐文化与通商举措热情高涨,己初见成效。此时退缩,不仅前功尽弃,更会寒了北疆百姓的心,让薛延陀等敌寇有机可乘。”
李承乾沉思良久,看着群臣说道:“诸位爱卿,北疆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大唐的兴衰。朕意己决,教化通商之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我们不能因眼前的困难和些许质疑,就放弃长远的利益。但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提前谋划,妥善解决。”
朝堂上逐渐安静下来,大臣们看到李承乾的坚定决心,纷纷表示服从圣意。但李承乾知道,要让所有大臣心服口服,还需用实际成果说话。
在北疆,李勣积极配合朝廷的各项举措。他协助监察官员,对北疆事务进行全面梳理,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在巡查过程中,监察官员发现部分地区在分配通商利益时存在不公现象,一些部落首领利用职权,侵占普通牧民的利益。李勣得知后,立刻着手调查,严惩了相关责任人,并重新制定了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
随着时间推移,北疆的变化日新月异。学堂里,各族子弟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草原之上,他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对大唐产生了深厚的认同感。榷场上,贸易愈发繁荣,内地与北疆之间的物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北疆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大唐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