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飞歌
贞观飞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贞观飞歌 > 第 83章 安北定策,内外兼修

第 83章 安北定策,内外兼修

加入书架
书名:
贞观飞歌
作者:
111永恒的不死鸟1
本章字数:
4866
更新时间:
2025-03-12

大唐北疆一役大获全胜,薛延陀部落元气大伤,但李承乾深知,北疆局势依旧暗流涌动,不容丝毫懈怠。为彻底稳固北疆,他在宫中召集一众名臣名将,共商安北大计。

太极殿内,气氛庄重。李承乾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下的群臣,率先开口:“北疆虽胜,但薛延陀余孽未除,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便是要商议如何长久安定北疆,永绝后患。”

李靖向前一步,神色沉稳,抱拳奏道:“陛下,如臣之前所奏,设立安北都护府乃当务之急。都护府可统筹北疆军事、民政,加强对各部落的管控。都护一职,需选派威望高、能力强之臣担任,方能震慑各方。”

李承乾微微点头,目光询问:“李爱卿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李靖思索片刻,说道:“李勣将军熟悉北疆战事,在军中威望甚高,且对治理地方也颇有见解,臣以为李勣将军可担此重任。”

李承乾将目光投向李勣,李勣立刻出列,单膝跪地:“陛下,末将愿为陛下分忧,定不负所托,保北疆太平。”

李承乾面露欣慰之色:“好!朕就任命李勣为安北都护,全权负责北疆事务。李爱卿,你到任后,要整军备战,加固边防,切不可掉以轻心。”

李勣领命:“陛下放心,末将定加强军队训练,修缮防御工事,让薛延陀不敢再犯。”

此时,魏徵出列,进谏道:“陛下,治理北疆,军事防御为盾,文化经济则为矛。臣以为,应在北疆大力推行大唐文化,开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礼仪规范,让北疆各族百姓认同大唐,融入大唐。同时,鼓励通商,设立榷场,以大唐之富庶,惠泽北疆,如此可收民心。”

李承乾赞许道:“魏爱卿所言极是。文化与经济双管齐下,方能真正安定北疆。戴胄,此事你与礼部协同办理,选派优秀教师前往北疆,筹备榷场事宜,务必让北疆百姓从中受益。”

户部尚书戴胄拱手应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全力办好此事。”

房玄龄也上前奏道:“陛下,为保障安北都护府各项事务顺利开展,朝廷需在财政上给予支持。臣建议,在一定时期内,对北疆地区减免赋税,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对北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筑道路,方便通商往来。”

李承乾点头认可:“房爱卿考虑周全。财政支持必不可少,但也要注意合理规划,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随后,众人又就诸多细节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官员选派到贸易规则,从文化传播方式到军事布防要点,事无巨细,一一谋划。

数日后,李勣率领一队精挑细选的官员和士兵,浩浩荡荡奔赴北疆,正式就任安北都护。他到任后,立刻着手整顿军务。每日清晨,他都会亲自到军营视察士兵训练情况,指导将士们练习骑射、阵法等技能。李勣深知,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北疆安全的根本保障。

在加固边防方面,李勣亲自勘察地形,指挥士兵修缮和新建堡垒、烽火台。他根据北疆地势特点,重新调整了军事布防,在关键地段增加了兵力驻守,确保防线固若金汤。

与此同时,魏徵选派的一批饱学之士也陆续抵达北疆。他们在各个部落聚居地设立学堂,招收各族子弟入学。课堂上,先生们耐心讲解儒家经典,传授礼仪文化,孩子们认真聆听,对大唐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位突厥族少年课后兴奋地说:“原来大唐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长安看看。”

而戴胄与礼部官员筹备的榷场也顺利开业。榷场中,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北疆各族百姓前来交易。他们用自己的马匹、皮毛、药材等换取心仪的大唐商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一位回鹘族商人高兴地说:“与大唐通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希望以后交易越来越多。”

然而,薛延陀部落并不甘心失败。夷男在暗中积蓄力量,他派使者联络周边一些对大唐心存不满的小部落,企图再次组建联军,对抗大唐。

一日,一名斥候快马加鞭赶到安北都护府,向李勣禀报:“大人,据可靠情报,薛延陀使者频繁往来于周边部落,似在谋划新的攻势。”

李勣听闻,神色一凛,立刻召集麾下将领商议对策。将领们纷纷请战:“大人,我们主动出击,趁他们还未集结完毕,将其一举消灭!”

李勣沉思片刻,摆手道:“不可冲动。薛延陀此次定然更加谨慎,我们贸然出击,恐中埋伏。先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同时加强各部落之间的联络,分化他们的联盟。”

于是,李勣一方面派遣更多斥候深入侦查,随时掌握薛延陀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北疆各部落,向他们阐明大唐的友好政策,揭露薛延陀的阴谋。

在李勣的努力下,一些原本动摇的部落坚定了与大唐合作的决心。他们表示,愿意与大唐携手,共同抵御薛延陀的侵扰。

但薛延陀并未放弃。夷男得知李勣在分化联盟,恼羞成怒,决定提前发动攻击。他集结了薛延陀剩余的精锐兵力,联合几个被蛊惑的小部落,共计八万余人,气势汹汹地向大唐北疆防线扑来。

李勣得到消息后,迅速部署防御。他命令各堡垒、烽火台做好警戒,点燃烽火,向周边唐军传递敌军来袭的信号。同时,他调遣骑兵在防线后方待命,准备随时出击。

当薛延陀大军抵达大唐防线前,看到严阵以待的唐军,夷男心中一沉,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挥舞战刀,下令进攻。

薛延陀士兵如潮水般冲向唐军防线,喊杀声震天。唐军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用弓弩、投石机等武器猛烈还击。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箭矢如雨,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

李勣站在高处,密切关注战场局势。他见薛延陀攻势凶猛,决定先避其锋芒。他传令各堡垒坚守不出,消耗敌军锐气。

薛延陀军队连续进攻数日,却始终无法突破唐军防线,士气逐渐低落。夷男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李勣认为反击的时机己到。他亲自率领骑兵,从侧翼杀出。唐军骑兵如猛虎下山,冲入薛延陀阵中,左冲右突,将敌军阵型冲得七零八落。

薛延陀军队腹背受敌,顿时大乱,纷纷溃逃。李勣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数十里,斩杀敌军无数,再次重创薛延陀。

此役过后,薛延陀元气大伤,短期内再无能力组织大规模进攻。北疆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但李勣深知,只要薛延陀尚存,威胁就依然存在。他一边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一边继续加强防御,时刻警惕着薛延陀的再次反扑。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