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馆开了之后。
由于女学子普遍成绩不错的影响。
使的平江府女子学馆的名气越来越大。
后来女学馆的事情,便传到了上京。
宋帝知道之后。
便派了一个内官,带了两个宫中的女宫,前来查看,之后,他们回京将女学馆的实际情况,上报宋帝。
宋帝知道了女学馆的善良之举,大受感动,并赐金匾平江女子第一学馆,给女学馆,另赐予学馆女夫子徐瑶为乡主,可以享有吏官同级的待遇,而且诏告了天下。
并且派内宫亲自去女学馆里宣了旨意,更是监督着随行的差吏亲自把金匾挂在女学馆的院门上。
也表示从此以后,徐瑶的女学馆。
平江第一女子学馆。
是宋帝承认的女学馆。
并且赐给了平江第一女子学馆的金匾。
这可是大事。
并且自已还被赐封为乡主。
这可是属于皇家一级的级别,很高的,听说只有皇亲国戚家的女子,才可以被赐封这种职位。
当然这可比那些授官的科考吏官可强多了,虽然只有名号,又是虚职,但是乡主不但有爵位,而且有封地。
比如现在的女学馆,可以名正言顺的变成她的私产,并且在平江府的辖区之内,她不但会有一小片封地,还可以享受同级别吏官一样拥有的俸禄。
这个好处和利益,可以相伴她这一生。
除非她犯了什么错误,让宋帝收回到这个封号,或者她以后年老逝去,否则,她一辈子都可以享受这个待遇。
因为有了封地,封田。
封地,封田中的乡民家里,所有的女子当中,当然也有一些适龄,适合读书习文的女孩子,为了照顾一下她们。
徐瑶也改了一下女学馆的规定。
加收一些平民百姓的适龄女子,进入学馆。
当然,这些平民百姓的女孩子,进入女学馆里时,也是需要进行入馆前的测试和考行,测试是看入馆女孩子适不适于入馆读书,习文。
考行,是考核适合入馆的女子的言行举止,与平时的操守行为,如果不合格,即便是平民女子,也难进入女学馆。
后来,徐瑶也去看了一下,她受封的封地,封田,一个地方不大的小镇一样的县乡,封地里的条件也不是很好,并且封田靠山靠水,有荷塘。
就是水田不多。
她也听从了阿父徐州的建议。
山林多移植了许多的果树,葡萄,与桑之类,荷塘里也放养了一些鲜鲤。
当然靠水的地方,她也让那些乡农,养殖了一些笨鸭肥鹅,而且在靠山脚的地方,也让乡农,养了一些小稚鸡。
宋时有封地,封田的规矩。
封地,封田里所任职的官员,得必须从自已的封地收入的银子中,提取俸禄,除了徐瑶。
因为她的是官俸。
其他封地中的乡中主事,吏事,都要靠从封地的收入里面去拿俸禄,徐瑶另外一方面需要注重在女学馆一方,因此,封地,封田里的事情,还是得有这些乡中主事,吏事替她管理这一切。
所以,她也从女学馆里所挣得的银钱中,拿出一部分,投入到这些山林,小溪与荷塘之中,让封地,封田中的乡农们去劳作。
当然所得之物,她也按照阿父吩咐的方法,建了一些作坊。
比如果酒制作坊,腊味制作坊。
这样那些山林中果树上的果子,和乡农们所养的家禽,便有了好的去处,加工坊的规模也不需要太大,够加工封地的这些收到的东西的需要就可以了。
并且她还利用封地的条件,在平江府里开了一家小食肆铺子,刚好可以用上荷塘里的鲜鲤与嫩藕。
水田虽然不多,但是封地,封田里的乡农人多,必须保持给他们满足的供给,并且,徐瑶也听了阿父的话,让那些乡农在禾田中放养了不少的稻花鱼,不但供给了平江府的小食肆铺子,剩下的还做了不少腊鱼,和在那些腊味中,在食肆铺子里售卖。
所卖得之钱,全部交于封地之库,然后,乡中主事,和吏事,会根据乡农劳作的记录,给他们发下劳作所得铜钱。
就是说封地,封田中所有的乡农,包括乡事,吏事,全部属于一个大集体。其中封地,封田中的各处,都另外又安排了一个小主事。
比如山林中,分管果树林子的主事。
养殖家禽的,也有一个小主事。
管理荷塘的,也分到一个主事。
管理水田的叫水田主事。
作坊制作分两个主事。
果酒作坊主事。
腊味作坊主事。
当然另外旱田种植葛麻的,也有一个主事。
徐瑶的封地面积小,建不了加工葛麻的作坊,因此除了桑果自已收了作果酒之外,剩下的桑叶,葛麻,收了之后,都送到了平江府的官坊里售卖,之后,换回了银钱,分给了封地封田中的乡农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