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 第91章 从实干到议会

第91章 从实干到议会

加入书架
书名: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作者:
年轻油条明先生
本章字数:
6410
更新时间:
2025-01-30

南京,明朝的中枢,如今焕发着全新的生机。朱由榔站在奉天殿的窗前,望着远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的思绪早已超越了皇权的框架。

“历史总是这样。开国依赖暴力与个人魅力,治国却需制度与共识。”他清楚,大明复国至今,所有的政策几乎都围绕着他个人的意志展开。他是决策者,是执行者,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号召者。然而,他深知这样的模式无法永续下去。

“朕之所求,不是一个依靠皇帝意志的帝国,而是一个人人参与,共享太平的大明。”

朱由榔先前推行土地改革,为的是让百姓手中有地、有产;他推动实干兴邦,为的是让更多人从实业中获利。

这些政策不是仅为当下服务,而是为了为未来奠定基础。当百姓富足,国家稳定,便是建立政党制度的最佳时机。

朱由榔明白,在设置议会和组建政党之前,必须要让广大的老百姓民生得到改善,能够富裕起来,最起码能够温饱。不然的话,所谓的民主议会只会被有钱人所操控。

朱由榔毕竟是头一回干这样的事情,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他不敢轻易开放民主。故而在此之前,朱由榔先进行了土地、税收还有工会的政策决议。

“政党政治,并非是削弱皇权。”朱由榔在心中自语,“而是让更多贤才加入治国之路,分担朕的重担。这不仅仅是朕一人的江山,也是万民的家园。”

朱由榔深知,国家要富强,绝不能依赖虚无缥缈的口号。他反复强调“实干兴邦”,将振兴经济作为国策的核心。

朱由榔命令内阁推动以下三项政策:

国企市场化管理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但绝不是养懒人的温床。他命令各地的国有企业接受市场化考核,确保效率与利润。朱由榔明确要求,国企必须在市场中竞争,保持活力,而非依赖国家输血生存。

“朕要的是为国家造血的企业,而非靠国家输血的寄生虫。”

同时,他也为国企规划了长远的发展路线:当企业稳定盈利、市场成熟之时,可以逐步开放股份,转型为民营企业,让更多百姓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开放民企准入

朱由榔深知,仅靠国企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他在更多领域开放民营企业准入的资格,特别是在手工业、纺织、物流等领域,鼓励百姓创业,打造竞争环境。

“只有民企与国企相互竞争,才能保证市场的活力与公平。”

鼓励技术创新

朱由榔设立“实干奖”,以重金奖励那些在农业、工业、商业上提出创新方案并取得成效的人。不论是学者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有实际成效,都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与奖励。这一政策迅速掀起了一股技术革新的热潮。

朱由榔十分清楚,当前的改革仍是自上而下的过程。然而,未来要让政党制度真正实施,必须让更多人参与到决策之中。他设想了一套从朋党到会党,再到政党的发展模式:

最初,朝廷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他的个人魅力和威望。朋党是建立在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精英之间的私人关系之上,这是最初的雏形。

随着改革深入,一些有共同理念的人开始自发聚集,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这些人不再仅仅依赖皇帝个人,而是认同朝廷的政策方向。这便是从朋党到会党的过渡。

当百姓生活稳定,教育普及,社会财富分配趋于合理之后,他计划逐步推行地方议会制,让更多普通人通过选举表达自已的意愿。此时,会党便可转型为真正的政党,参与国家治理。

“政党并非削弱中央,而是让治理更有效率。朕的目标,是让议会成为百姓利益的表达窗口,而非被权贵掌控的工具。”

朱由榔知道,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但他不急,他已为大明复兴打下了基础,而政党政治将是这场复兴的巅峰之作。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到了腊月寒冬。

南京,1662年年底,大明皇宫内。外面的雪覆盖了整个城池,天寒地冻,而殿内炉火通红,朱由榔正静坐在案前,身着黑色团龙袍,面容略显凝重。他抬起头,看了一眼站在身侧的彭瑜。

彭瑜是大明的首相,也是朱由榔的左膀右臂。年过四十的他,面容坚毅,胡须修剪得整齐干练。他虽一贯以沉稳著称,但今天却明显有些坐立不安。

朱由榔微微一笑,目光炯炯:“彭卿,坐吧。朕今日特意召你前来,是有一件关系国运的大事,要与你商议。”

彭瑜闻言,面色微变,立刻正襟危坐:“陛下有何吩咐,臣定当竭尽全力。”

朱由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缓缓站起身,踱步至殿内窗前。他负手而立,望着窗外的雪景,语气低沉而坚定:“彭卿,你以为,大明今日为何能复国?为何能立于此乱世之中?”

彭瑜略一思索,恭敬答道:“陛下英明神武,励精图治,以铁腕之策振兴朝纲。再者,天下百姓心向大明,自然能成今日之盛。”

朱由榔轻轻摇头,转身看向彭瑜,目光深邃:“不错,朕的确不曾懈怠。但大明今日之盛,只靠朕一人之力,远不足以支撑长远。百姓心向大明,然百姓之心也易变。倘若将来,朕不在了呢?靠谁来治天下?”

彭瑜一时无言。他知道皇帝此问非同寻常,背后定有深意。

朱由榔缓缓走回座位,目光直视彭瑜:“朕欲在来年设立国会,实行政党政治,以众人之力,共同治国。”

此言一出,彭瑜大惊失色。他猛地站起身,双手作揖,连声道:“陛下!万万不可!国会?政党?这些是何物?陛下为天子,代天牧民,天下之权归于一人,何须如此分权?所谓的民主,不过是‘为民做主’,岂能让百姓干政?”

“陛下,须知百姓愚昧,只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只怕会被有心人利用啊!”

朱由榔并未动怒,只是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然后平静地说道:“彭卿莫急,坐下听朕说。”

彭瑜深吸一口气,重新坐下,但面色仍然有些难以平复。他心中充满疑惑,实在不明白皇帝为何会有如此激进的想法。

朱由榔缓缓放下茶盏,语气沉稳:“朕常思,何为民主?何为民权?朕要设立的国会,并非是完全让百姓一言而定天下,而是要让百姓知道,他们在这个国家中,有一席之地,有话语权。如此,天下方能长治久安。”

彭瑜皱眉:“可陛下,这岂非是削弱您的权力?一旦开设国会,官僚之势必将膨胀,难以控制。”

朱由榔淡然一笑,目光中带着一丝睿智:“恰恰相反,朕所要做的,正是削弱官僚集团的权力,让百姓、朝廷与皇权形成制衡。彭卿以为,国会的设立会削弱皇权,但朕告诉你,它会让皇权更加强大。”

“以后官僚集团就做好自已的行政之事即可,司法权已经分出来,立法权也是要单独列出来的。”

“你说百姓愚昧,这点确实不假,这也是朕开设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朕的百姓不会一直愚昧下去。主动变革,于国于民都是大利。对朕也一样。”

朱由榔微微俯身,语气更显深沉:“朕的目标,是让大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为核心,能长久兴盛的政权容器。为此,朕可以舍弃部分权力,换取长治久安。只要朕掌握国会的中枢,便无需再担心权力旁落于官僚集团。”

彭瑜听到此处,脸上的惊讶渐渐转为思索。他低头沉吟片刻,终于抬头问道:“陛下,您的意思是,将官僚集团的权力分散于国会,但国会仍在皇权之下?”

朱由榔点头:“正是如此。朕打算设立参议院与众议院两院制,参议院议员由朕任命,我大明算上缅甸目前有14个承宣布政使司,每个省份10名参议员议员,共计140人。众议院名额,总数270,则按各省人口比例分配。参议院议员保持中立,不得参加党派,以平衡立法之公正。至于众议院,则是百姓的代言之所。”

彭瑜皱眉:“可陛下,这是否会导致百姓轻视皇权?一旦众议院势力坐大,恐会反噬皇室。”

朱由榔缓缓站起身,语气坚定:“朕会掌握大权。参议院由朕直接任免,众议院的议员,朕也有免职权。朕还将保留解散两院的权力。如此一来,国会虽存,但主导权始终在朕手中。”

“而且你没有发现吗?参议院人数占国会议员总人数刚好过1/3,如果朕不想让某个法案通过,它就通过不了。有的时候一个人的独裁好解决,但一群人的暴政尤其是制度性的可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

“当然,这是民主,不是暴政。”

朱由榔露出了莫名的笑容。

“放心,你作为首相也是有提前解散众议院的权力。这套制度设计得很好,你可以说它烂,但它能够保证国家不犯大错。”

彭瑜听到这里,心中已明白了朱由榔的意图。这是民主不假,但并非完全的民主,并且极大地增强了皇帝的权力。

按照朱由榔设计的议会制度,立法权被从文官集团手中剥夺,并牢牢的掌控在自已手中。他感到震撼,也逐渐被皇帝的远见所折服。

“真的能成吗?陛下,你考虑到这其中的阻力了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