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 第88章 湖广填四川

第88章 湖广填四川

加入书架
书名: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作者:
年轻油条明先生
本章字数:
5802
更新时间:
2025-01-30

朱由榔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人口乃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如果没有人,那么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既不会有生产活动来创造财富和物资,也无法征收税款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没有足够的人力,自然也就组建不起强大的军队去保卫疆土、抵御外敌入侵了;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缺乏充足的人口,国家便失去了发展的潜力和未来。

因此,自朱由榔穿越以来,他一直非常重视人口问题。户籍与财政部王部长自从跟随朱由榔来到南京之后,便肩负起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全面清理全国的户籍信息,详细地统计出大明朝现如今真正的人口数量。

在一次朝会上,朱由榔目光凝重地环视着满朝文武大臣,然后用一种虽然沉重却又异常坚定的语气说道:“朕必须要清楚地知晓,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广袤土地之上,究竟还生活着多少百姓?又有多少肥沃的田地被荒废无人耕种?还有多少曾经繁华的城池亟待重新焕发生机!唯有掌握这些确切的数据,朕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国策,让我大明王朝重获新生、走向昌盛!”

“全国总人数竟然只有 2200 万!”当王?面色凝重地将人口清查的最终结果恭敬地呈递到朝堂之上时,原本嘈杂喧闹的大殿瞬间变得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大臣们面面相觑,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神色,就连皇帝也惊得从龙椅上霍然站起。

“想当年,我大明王朝鼎盛之时,人口将近两亿之众啊!然而时至今日,却仅仅只剩下了区区十分之一……这是何等的悲哀与凄凉!”王?声音颤抖着说道,眼眶中早已噙满了悲愤的泪水,“尤其是四川地区,情况更是惨不忍睹,全省上下所剩百姓居然还不足九万人……”

要知道,这令人痛心疾首的“四川全省仅有九万百姓”的数据可是发生在康熙二十四年的历史事实啊!由此不难看出,满清统治者对于汉民族实施的种族灭绝行径是何其残酷、暴虐!

说来倒也有趣,据明朝时期人们留下的相关记载显示,那时的四川民众普遍偏好甜食。但自从满清统治以来,特别是康熙之后,四川人的饮食习惯却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他们开始钟情于辛辣口味,并一直延续至今。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只因那些原本喜爱甜食的四川汉族人民,在满清的血腥屠杀下几近消亡殆尽。

此话一出,殿内百官皆变色。昔日繁荣的天府之国,如今成了人烟稀少的废土。

首相彭瑜站出,拱手道:“陛下,四川之地,沃野千里,若能恢复人气,必是国家复兴的重要基石。臣请陛下颁布移民令,以填四川!”

朱由榔缓缓点头,双目如炬:“湖广填四川。朕将湖广、两广、江西、湖南等地人口调入四川,重建天府。王?,此事便交由你与彭爱卿共同负责,尽快制定详细计划。”

“陛下,有道是人离乡贱。为帮助移民站稳脚跟,政府应当提供补助。”

彭瑜提议,为吸引百姓前往四川,可实行免税十年的政策。凡是愿意迁往四川的百姓,除可分得田地外,朝廷还提供粮种、工具和初期口粮。

“除此之外,移民者如能在三年内垦荒成功,可获得更多田地奖励。”彭瑜补充道。

王?建议从各地县衙张贴告示,号召无地、贫苦的百姓踊跃报名。与此同时,官府派出招募使团,前往湖广、两广、江西等地,劝说民众迁居四川。

“当然,朝廷需保障移民路途上的安全,并提供必要的迁徙补助,以免民心受挫。”王?强调。

考虑到移民人数众多,王?计划动用朝廷船只,沿长江将百姓运送到四川,并在沿途设立移民中转站,提供食宿补给。

朱由榔对二人颇为赞许:“此策甚好!但有一条,无论如何,路上不得亏待百姓。若有官吏克扣银两,必斩不赦!”

王?的招募使团很快在湖广一带展开行动。一名年轻书吏在乡间张贴告示,朗声宣读:

“天下百姓听旨:凡愿迁往四川者,朝廷将提供田地、工具、粮食,并免税十年。男丁壮劳力优先,女子愿嫁四川移民者,可得嫁妆一份。”

湖南益阳的一户贫农闻讯而来。户主刘大山年近五十,家中有三子两女,因无地可种,一家人勉强靠打零工度日。他听完告示后,对妻子说道:“这可是天大的好机会啊!去四川虽然路远,但那里有地、有粮,咱们或许能过上安稳日子。”

妻子犹豫片刻,点点头:“只要一家人能在一块儿,去哪都成。”

对于移民,百姓们的态度从起初的观望,到逐渐接受,最终变得踊跃。

村里的李大娘对刘大山说道:“去四川?那地方听说乱得很,还有野兽。去了怕是有去无回。”

刘大山苦笑:“不去,咱们在这儿一样没活路。试试吧,天无绝人之路。”

当第一批移民安全抵达四川并传回消息,百姓的顾虑逐渐减少。邻村的周家人收到来信,得知他们已经分到了五十亩良田,便赶紧前来报名。

“朝廷真给咱们活路啊!要是留在家里,这辈子怕是都挣不出这片田地。”周家大伯兴奋地说道。

朱由榔深知,仅靠移民还远远不足以弥补人口的损失。他决定推出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以重振大明的人口基数。

朱由榔颁布谕旨,凡是生育八个孩子以上的妇女,均可获得“为国生育英雄母亲”的称号,并由皇帝亲自颁发纪念章。这样的举动在经济上也许并不能够为这些妇女及其家人带来什么利益,但是可以极大满足他们的荣誉感。

作为平民,能够见到皇帝就是荣幸,更不要说被发小型牌坊。

从理论上来讲,生不生孩子,生多少个都是天赋人权,都是个人自由,任何组织个人都不能够强逼。但现在的大明可不是民主国家,并且,朱由榔采取的是鼓励生育的政策,不是强制生育。

朱由榔站在宫里的高楼上,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市,心中五味杂陈。他仿佛看到,一个又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逐渐被城市的喧嚣所淹没。

后世的房地产崩盘,根源在于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当出生人口无法支撑庞大的房地产业时,“接盘侠”便成了一个绝响。这,便是土地财政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而导致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因素错综复杂:生存环境的恶化、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曾经的计划生育政策,共同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们的生育意愿牢牢束缚。

作为一名穿越者,朱由榔深知人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亲眼目睹了人口危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也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往往与人口的增减息息相关。正因如此,他对于生育问题格外重视。

为了鼓励适龄女子尽早结婚生育,朱由榔下令,女子年满16岁而未婚者需缴纳高额“未嫁税”。若有特殊原因,可向县衙申请豁免。

朱由榔还颁布严令,禁止堕胎行为,除非胎儿危及母体健康。明朝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在全国设立惠民药局,为国民提供廉价有效的医疗保障,这个工具现在被猪油郎拿过来,利用要求贯彻为孕妇提供免费的产前产后服务,并推广卫生知识。

移民队伍浩浩荡荡,沿长江逆流而上,朝着四川进发。一路上,有人欢笑,有人哭泣,有人唱着乡间小调,也有人担忧未来。

“爹,四川真的有田分吗?”一名少年问道。

“有!”刘大山坚定地回答,“皇帝陛下说的话,咱信!”

行至武汉中转站,移民们获得了朝廷分发的热粥和干粮。官吏耐心地向百姓解释路线,并保证安全。王?亲自巡视中转站,对官员训斥道:“这些百姓是咱大明的根本!若有半点差池,休怪本官无情!”

第一批移民抵达四川后,迅速在荒地上扎下根。他们开垦土地、修建房屋,重新点燃了这片土地的希望。成都逐渐热闹起来,茶馆、客栈、商铺重新开张。远离家乡的移民们终于明白,这片新天地,承载的不仅是自已的未来,更是整个大明复兴的希望。

“我们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有了新家。”刘大山看着绿油油的田地,感慨万分,“这是皇帝陛下赐予我们的恩典,咱们要好好活下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