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 第71章 开恩科培养官员

第71章 开恩科培养官员

加入书架
书名:
明末从缅甸开始复国
作者:
年轻油条明先生
本章字数:
4240
更新时间:
2025-01-30

初夏的清晨,滇京贡院前人头攒动,原本三年一开的科举考试拉开了帷幕。这次考试,朱由榔亲自决定开恩科,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间隔一个月依次展开。考生们若能一路过关斩将,仅需半年便可从普通士人跃升为进士,这一政策引得八方才俊云集,贡院前挤满了怀揣抱负的士子。

朱由榔今日带着年仅十四岁的太子朱慈煊巡视考场。他一身朴素的便服,身边只带了几名随从,未有张扬。太子年纪虽小,却神色认真,目光在来往的考生间扫视。他的父皇告诉他,这次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了解民情的重要窗口,而他则是未来的国家领袖,必须明白这一切的意义。

“父皇,这么多人赶考,他们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疲惫?”朱慈煊低声问道。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了这次机会,可能已经寒窗十年,也可能一路跋山涉水而来,”朱由榔缓缓答道,“他们不仅是为了自身前途,更是为了他们的家庭,甚至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

“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有些没有信仰的猪狗来看,也不过是四个字,就是为了当官。”

“诚然此话说的是不假,但是官分为很多种类,为了做什么样的官,是清官贪官,是好官昏官,恐怕只有他们自已知道。如果真的跟那横渠四句说的一样,那肯定就是要做好官了。”

“那么这种人是有信仰的。肯定不如那些猪狗一样乌鸦看猪黑。”

考场外,有候考的士子在小声背诵经文,也有双手合十,祈求上苍垂青的。朱慈煊从未见过如此场景,既新奇又震撼。

朱由榔并未对考试内容进行大的改动,他深知士子们大多埋首于四书五经已有多年,若骤然加入地理常识、简单算术等内容,必定会引发不满,甚至有人会因此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他心中已有定计,这次作为过渡,下一次科举必定增加相关内容。

他站在贡院外,看着一列列安静进入考场的士子,心中思绪纷飞。

后世有很多人跟风批判八股取士,一张口就是明清明清,把明跟清连在一块。但实际上这是很不对的,因为明朝时期的八股文跟满清时期的八股文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明朝具有言论自由,八股文只是限制了考生答题的方式,是为了规范格式,是为了更好公平地阅卷,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平,防止考官因个人主观想法而耽误考生前途。因为这个东西,它毕竟不像理工科啊,数学之类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后世的那些进步君子们动不动就批判八股文,但是他们甚至没有看过哪怕一篇八股文,更是想象不到明朝读书人针砭时政,抨击官府,挥斥方遒的气概。

而满清就不一样了,本身就是外来政权合法性不足,害怕一切具有活力的汉人,他们的八股文基本上是这个不能说,那个也是不能碰的话题,跟明朝的八股文也就剩下格式相同了。

数月后,殿试如期举行。朱由榔坐在金銮殿上,看着殿中数十名通过层层选拔的考生。他亲自出了一道题,题目是:“如何才能调动百姓参与国家大事?”

考生们屏息凝神,伏案思考。他们的回答大多集中在“以仁政感化民心”“以恩惠换取忠诚”等中规中矩的论调,只有少数提到教育启蒙和宣传引导。朱由榔阅卷时微微摇头,他心中早已有自已的答案。

朱由榔心中暗叹,士人们的答案虽然不乏才华,但却未触及他想要的核心。他想到满清时期,百姓面对割地赔款多无甚反应,甚至有人为洋人助攻,扶梯相迎——这是因为在他们眼中,满清并非“自家政权”。满清在当时普通汉人百姓心目当中,跟那些所谓的列强并没有任何区别,如果非要说有区别的话,就是满清比那些列强更加野蛮。

以他们的想法来说,小老百姓能够做的事情很有限,但是看洋人跟满清狗咬狗,帮着洋人扶梯子,最起码能够好好教训一下满清这个仇人,好好出出气。

而到了民国时期,即便袁大头独裁,想要签订21条卖国,仍引发了全国民众的激烈反对。原因无他,因为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后,老百姓是真的把民国看成是自家的政权了。自然是不希望看到自家的东西被人出卖。

“只有让民众真正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他们才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是属于自已的。”朱由榔心想。他认为,要培养百姓的家国情怀,第一步是让政权获得正统性,让百姓心中认可其合法性;第二步,则是逐步开放政治权利,让百姓拥有话语权和参与感。

这不仅能激发爱国热情,更能降低治理成本。百姓会主动维护他们所热爱的政权,甚至为之赴汤蹈火。想到此处,他不由得露出一丝苦笑,眼前的考生们显然还未能领悟这一层深意。

殿试结束后,朱由榔带着朱慈煊离开大殿。太子有些不解地问:“父皇,考题是您亲自出的,您可满意他们的答案?”

朱由榔沉吟片刻,答道:“这些考生,终究还是太注重条条框框,未曾想过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这不怪他们,他们的思维受制于时代,正如那些只会背四书五经的人,难以适应新的内容。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改变。”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朱慈煊好奇地问。

“首先,父皇会让下一次科举加入新的内容,让这些读书人明白,书本上的道理固然重要,但天下的实际事务也很重要。”朱由榔望着远方,语气中透着坚毅,“而你,将来需要做的,是让更多百姓知道,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唯有如此,大明才会真正强大。”

“你要做的就是让大明变成一个工具,让我们这个政权变成一个工具,变成维护和发展汉民族利益的工具。不,这不是你要做的,这是我要做的,你现在看着就好。”

朱慈煊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天子带着太子的巡视,种下了一颗启迪未来的种子。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