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滇京昆明,明亮的阳光洒在新修缮的宫殿外,空气中弥漫着战后恢复的生机。朱由榔端坐于议政厅中,身边是他精心挑选的核心官员:行政院院长彭瑜、教育部部长巫礼扬、财政部部长王?,以及大明中央银行行长林易。他们是他治国的得力助手,也是这场改革的执行者。
朱由榔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落座。他的目光扫过厅中每一个人,开口道:“云南虽已回归大明,但战后的废墟尚未清理,百姓的生活依然艰难。我们必须迅速采取措施,不仅是恢复生产,更要为大明的未来奠定根基。这一次,我要与你们商议几件大事:普及义务教育、改土归流、摊丁入亩。”
彭瑜轻咳一声,翻开手中的奏章,率先发言:“陛下,恢复生产秩序和清剿土匪,五军都督府已经开始着手。至于赋税改革和移民政策,臣等已初步拟定了方案,但涉及面极广,需要进一步细化。”
朱由榔点头,“细化方案可以慢慢来,但有些事情不能等,比如教育。巫礼扬,你怎么看?”
巫礼扬站起身,年近五十的他鬓角微白,但目光炯炯有神。他将手中拟定的草案递给朱由榔,同时侃侃而谈:“陛下,普及义务教育,是大明迈向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一个没有知识的国家,无论如何难以强盛。而如今的云南,百姓多为文盲,仅靠士绅和宗族的私塾,远不足以支撑国家的未来发展。”
朱由榔点了点头,“朕之所以选择从教育入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了未来。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建立一个公民社会,教育都是根本。没有教育,百姓愚昧,选民无知,如何监督官员?如何限制腐败?”
在场与会的官员都是朱由榔的心腹,是朱由榔把他们任命到这个位置上,算是永历可以信任的班底。
巫礼扬深以为然,“陛下英明。臣建议,初期可以以各县为单位设立义学,吸收本地私塾的学堂作为基础,招收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学费、学杂费一律由朝廷承担,每日学习时长不超过六小时,避免影响家庭农务。”
财政部部长王?插话道:“这笔费用不算小数目,恐怕财政吃紧。”
朱由榔微微一笑,“王卿不必担心,朕自有安排。林易,这个时候,中央银行该发挥作用了。如果实在不行,就多印钞票,完成社会财富再次分配。”
“咱当初着急忙慌在缅甸要搞货币改革和中央银行发行纸币,就是为了以防万一能使金融工具派上用场。”朱由榔洋洋自得地在心里嘀咕着。
林易站起身,他曾是南方一位富商出身,擅长管理钱粮,看了一眼旁边的财政部长,他从容答道:“陛下,正如您所言,云南的税制必须革新。旧有的税制繁杂,土司与地主盘剥百姓,各地情况不同,税赋差异极大,甚至同村异税。同样是百姓,负担却天差地别,久而久之,民怨沸腾。”
朱由榔冷笑一声,“这样的税制朕如何能容?云南必须推行摊丁入亩之法,按田收税,有田者纳税,无田者免税。至于那些读书人和勋贵,也不能例外。而且是不仅是云南,而是我们所能管辖的每一处地方都要进行这样的政策。”
王?眉头微皱,“陛下,这些士绅恐怕会反弹。特别是云南地方士族势力根深蒂固,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动乱。”
朱由榔摆手道:“无妨。所有税收由朝廷统一征收后再计算退税,这样一来,他们若敢隐报,便无从狡辩。至于反弹,朕会让他们明白,今天的云南已非昨日的云南。”
“不会有人愚蠢到无视我们明军这么高超的战斗力螳臂当车。”
彭瑜点头附和,“陛下此策确实高明。一方面能够摸清地方的真实财产分布,另一方面也能打击隐瞒田产的大户。即便是退税,也能形成威慑,迫使他们守法。”
会议继续深入,话题转向了改土归流。朱由榔道:“云南地方土司割据严重,这些土司世代统治当地百姓,将他们当成自已的财产。他们的臣民,有些甚至连赋税也不交给朝廷。朕这次,要将这些土人从土司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巫礼扬问道:“陛下准备如何操作?”
朱由榔目光如炬,“将土司的土地充公,由朝廷直接管理。土司治下的百姓,登记为大明正式户籍,享受与汉人同等的赋税与权益,不过当然,蛮夷可拿不到公民权。这也是为了国家稳定。同时,将云南的无地农民迁移至缅甸,利用缅甸的富饶土地重新安置。相反,将部分缅甸土著迁徙云南,安插在原土司的领地中,彻底打乱他们的势力范围。”
林易不禁赞叹,“陛下此举,不仅能增加缅甸地区的汉族人口比例,还能通过互换人口的方式彻底削弱土司的统治根基,可谓一箭双雕。”
讨论逐渐接近尾声,朱由榔起身,向众臣环视一圈,“诸位,这些政策的成败,关系到大明能否真正复兴。云南是朕中兴大明的关键步,若云南治不了,何谈天下?”
“我们把缅甸治理得这么好,相信处理云南也不在话下。”
彭瑜沉声道:“陛下,臣等必不负圣命。云南的赋税改革,臣亲自督办。”
巫礼扬随即答道:“义务教育的实施,臣今日便着手部署,三日内将计划送至陛下处审议。”
朱由榔点头,“很好。去吧,朕等着你们的消息。”
随着众臣退去,朱由榔站在窗前,眺望远方。清晨的昆明渐渐沐浴在阳光中,百姓忙碌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他喃喃自语道: “大明的未来,不是靠皇权与官僚,还要靠这些百姓。快点成长起来吧,我亲爱的百姓,我已经迫不及待的看到大明被皇权、官僚以及公民这三个轮子所推动起来的样子了。朕开放民主,朕的名字会彪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