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李末语背上了另外那一筐小的。
渔船上水仓的两条湖鱼。
之前,李末语撒了一些水草在里面。
相信也没有人过来这,特意到到水仓那边看一下。
所以也不用担心被人拿走。
然后父女两个一人背了一个竹筐。
一前一后。
穿过了坊市的铺子,来到了另外一条街。
这条街比上刚才那条街。
显然看上去就显得干净多了,又没有鱼腥味,街上来来往往过去的行人,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比较干净些。
当然这个街面上也有许多的铺子。
但是绝大多数却卖的是家中常用之物。
李末语跟着阿父李河,辗转来到了靠近街尾的一个小铺子。
到了门口,便放下了背上的竹筐,接着便又接下了李末语背上的那个小筐,之后,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领着李末语进了那个小铺子里。
小铺子里的两个木几上,分两边,一边摆着一些粗盐巴及黄糖之物,另一边摆着一些家里妇人用的一些针头钱脑。
之后,后面的木凳上坐着一个微胖的妇人。
这就是大房李江的女眷朱氏。
在原主的记忆之中。
这个朱氏可不是一个好相予的人。
第一,依仗娘家的阿父朱节也是一个读书人,还是一个夫子,并且自已家里还开了一个私塾,所以一直看不上二房,及老宅一家人。
对老宅的两个老的还勉强好些,一是有些惧怕李儒,二是怕对长辈不好,影响家里两个小郎君以后的仕途不好。
但是对待二房可就不用那么小心翼翼了,二房里只有三个小女娘,而自已家里却是两个小郎君,所以自从家里大子李严也习了文,并且又受到私塾里夫子夸赞之后,尾巴简单翘上了天。
之后,也俨然变了一副模样,天天以官家娘子一样的身份示人,所以原主以前见到了她也有些惧怕。
所以朱氏也借机糊弄她。
让原主绐她的小铺子里送些新鲜的莲蓬,但是只是象征性的给她几个铜钱,其实镇上有许多有钱的富户,还是比较喜欢买一些新鲜莲蓬回去,剥了里面的莲子,之后熬了莲子粥给那些老人与稚童食。
据说食了之后对他们的脾胃有好处。
所以并不是朱氏说的那样,还要每天求着客人买,才能好不容易将那些莲蓬卖了去,还给原主画了那么大一个圈,好像给了原主多么大一个面子似的。
所以后来原主见给的铜钱太少了。
后来也嫌麻烦就不再送了。
这话原主相信。
李末语可不相信。
今日她们父女一来,朱氏以为李末语又想开了,还想给她的小铺子送鲜莲蓬,心里高兴,但是面上却装作有些带搭不理的。
连碗水也没有给李河倒。
不过李末语听了朱氏报出每斤鲜莲蓬的价钱之后,根据之前原主的记忆,她发觉朱氏还是在糊弄她,于是便扯了一下阿父李河的衣服,两个人转身出了小铺子,重新背上了那两个竹筐。
朱氏眼见糊弄失败,急的在小铺子里直跺脚。
但是她又不好意思叫人,怕旁边铺子里的人听见笑话她。
但是等她慢腾腾的走出那间小铺子时。
李末语父女两个已经背着竹筐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