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兵在拿着笤帚扫院子,刚才喂小鸡吃东西的时候,小鸡会把食物 弄的周边都是,所以等它们吃好之后,他就要院子重新收拾下。
其实这些活何老太太本来是想做的,她挂念着自家孙子上了 一天的工回来还要做这些事情,太苦。
但是何红兵不同意,奶奶心疼他,可是他同样也心疼奶奶 。
阿奶眼睛看不清楚,所以能干的活,他都尽量干了。
“红兵,过来帮我搭把手。”
叫声让何红兵愣了下,赶紧把手中的笤帚放到门口,把院门拉开。
看到宋学文手中大包小包的东西他几乎都要惊呆了 ,慌忙去帮他。
“宋知青,你怎么买了这么多东西?”何红兵有些咋舌,从见到他就是一脸沉稳的模样,现在倒是到了几分少年心性。
“这不是刚来, 所以准备的东西多了点。”宋学文是快到村子的时候把自行车收了起来,又从商场里拎了许多东西出来。
这会儿大家也都是刚下工,路上他也遇到了不少人,看到他一个生面孔又拎着许多东西就知道是知青。
不过看他这么大手笔,都忍不住嘀咕了下。
何红兵帮宋学文把东西拎到了屋里,宋学文先把东西大致规整了一番,又拎着从商场搞出来的肉和鱼还有粮食到了厨房。
厨房里何老太太摸索着准备做饭,何红兵在旁边打下手。
“大娘,我以后和你们一起搭伙吃饭。”宋学文打了招呼,将手中的东西放到了橱柜中,“我的粮食就放在橱柜里,您做饭的时候可以用。”
何红兵看到他手中的肉,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
这年头谁看到肉不馋啊,不过他还算有分寸,很快就移开了目光。
宋学文自然注意到了何红兵的目光,对于他这个表现心中也是满意。
说明这孩子一直被教育的很好,完全应了村长说的那个,何老太太就是个很正的人,所以带出来的人,也是清正的。
他有条件,还是愿意帮一把,毕竟何红兵才十五岁,在他眼里跟个孩子差不多。
“成啊,回头你下工回来就能吃上热乎饭。”何老太太笑眯眯的,她眼神本来就不怎么好,加上这会儿屋里也没什么灯,根本不知道宋学文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但是知青点的知青都是吃不饱肚子她是知道的。
他们家虽然说吃饭也艰难,但是因为就她和孙子两人,其实勉强也能果腹。
加上宋学文也就是多一口饭的事情,而且就算知青挣到的口粮不多,她这边到时候帮衬着点,应该也可以。
何红兵虽然看到了宋学文拎着的袋子,但是袋子是扎起来的,所以他并没有看袋子里是什么。
之前宋学文放在橱柜里的那一袋子面粉他还是从袋子外面露出来的一点面看出来是细面。
但是他就算知道是细面,也没有动那袋子里的东西。
“大娘,那今天我来做饭吧。”宋学文笑呵呵的,“正好今天我第一天到咱们李家沟,算是接风宴吧。”
“哎哟,宋知青还会做饭呢?”何老太太有些意外,不过还是很爽快,“成,那我老婆子今天就享福尝尝宋知青的手艺。”
“红兵,能帮我摘几个辣椒过来吗?”
何家是有自留地的,种的也不多,就是常见的一些青菜,这样平日里摘着吃也方便。
何红兵应了一声,转身就去摘东西,宋学文则是把五花肉用水清洗了下,开始做饭。
他拿出来的这个五花肉比较大块,一半切来做红烧肉,一半做了小炒肉。
现在正是鸡毛菜长的茂盛的时候,宋学文看到之前何老太太想做菜糊糊的鸡毛菜也不客气,直接炒吃了。
晚上也没煮粥,而是直接贴的饼子,最后又打了个西红柿蛋汤。
三个人,两道硬菜,还有汤。
何红兵看着宋学文抱出来的一桶油,清亮亮的,做菜的时候放一次油能抵上他家做好几天的饭,嘴角忍不住抽。
但是相应的,这香气也格外的霸道,贴的饼子底焦上软,何红兵吃了记忆以来的第一顿饱饭。
红烧肉炖的很软烂,何老太太的牙口也能吃动,吃的她捧着饭碗,眼眶发酸。
第二天一早,上工的铜锣响起,宋学文精神抖擞的起床。
新知青都是今天第一天上工,所以他也不会搞特殊,跟着何红兵一起去了打谷场。
李家沟的打谷场一向是村长分派伙计的地方,路上何红兵就和宋学文科普了下。
李家沟人算是比较多的,一共有一百多口人,一共有四个小的生产队。
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分在这四个小队里面。
知青都是打乱分进去的,不然就靠着知青那点干活的本领,根本不可能完成队里发的任务。
其实各个生产队的都不太喜欢知青,实在是那些知青干活不行。
不管是男知青还是女知青,干活都很不行,有的女知青干得甚至不如他们村里半大的孩子。
但是这是从城里来的人,不管哪个村不想要,但是还是捏着鼻子忍下来。
到打谷场的时候,村长李东柱已经在一块大石头上站着,背着手,看着人来的差不多了这才开口。
“昨天又来了五个知青,先把人分一分。”村长背着手,对几个小队长说话。
新知青站在一边,刚才宋学文看了一眼,女知青还好,但是林东升和庄虎都是一脸没睡好的模样。
不过他也就扫了一眼,跟他也没什么关系。
他昨天睡得就挺好,所以今天精神就好。
“我要庄知青。”一队的小队长赶紧拉走了庄虎,不管怎么样,这几个知青里面,就庄虎看着很壮实,应该地里活还能上手,女知青是一个都不想要。
其他几个队的小队长一看到一队小队长居然先下手为强,连忙也去拽人,宋学文就被三小队的队长拽到了自已队。
剩下四队的队长满了一步,只有两个女知青了。
他脸色很不好看,拉着一张脸,怒瞪其他三个人,“你们真是太过分了。”
谁也不想要女知青,她们不仅干活不行,事情还特别多,宁愿看着瘦弱点的男知青可以上手教。
其他三个小队长当看到,把头扭了过去,开玩笑,这个时候可不能谦让。
“行了。”村长懒得搭理他们之间的官司,“你们小队接收一个,另外一个去三队。”
一听说只用接收一个,四队小队长脸色也缓和了不少,相反三队的小队长脸色就有些不好看,但是最终还是没拒绝村长的安排。
算了,反正他们这边的主力也多,多一个拖后腿的也能接受。
“宋大哥。”何红兵看到宋学文和他一个小队很是高兴。
昨天一顿饭已经彻底收服了何红兵,所以也从宋知青变成了宋大哥。
宋大哥跟他一个生产小队,这样他就可以都照顾着点。
分到三小队的女知青叫何婉秋,是一个文静一些的姑娘。
刚才她们被人嫌弃的时候,她多少有些难堪,所以过来的时候情绪一直都不怎么好。
虽然她们自已也知道自已的能力可能不行,但是被这放在明面上嫌弃,还是怪令人难堪的。
不过现在是春忙的时候,没人会估计社员们心里在想什么。
村长快速安排了今日的生产计划,就让大家伙领了农具赶紧去忙。
“宋大哥,一会儿你跟在我身边。”何红兵悄悄对宋学文说道。
他们最近主要是播种春小麦,这段时间一直在翻土、播种,之后的时间就要进行灌溉和追肥,所以他们的活还是很重的。
宋学文跟着何红兵一起下了地,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接触农活。
到了地里,他先带了一副线手套,这个是为了防止手上磨上水泡。
何红兵先给他示范如何使用锄头翻土,只见他双脚微微分开,与肩同宽,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握锄柄,利用腰部的力量带动双臂,将锄头高高举起,然后猛地砸向地面。
锄头入土三分,再轻轻一挑,一块带着湿气的泥土就被翻了上来。
何红兵虽然年纪还轻,但是翻地的动作流畅而有力,一气呵成,一点都看不出来这是个十来岁的小子干活。
可见平时真的没少下功夫。
宋学文有样学样,也拿起锄头开始尝试。
他学着何红兵的姿势,将锄头举过头顶,可刚一用力,锄头就歪歪扭扭地落在了地上,只砸出一个浅浅的小坑。
他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何红兵倒是没有嘲笑:“没事,宋大哥,刚开始都这样,多练练就好了,我刚开始也是这样。”
宋学文深吸一口气,再次举起锄头。
这次他更加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锄头终于比较顺利地砸进了土里。
可是,当他试图将土块翻上来时,却发现锄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怎么也拔不出来。
他忍不住加大了手上的力度,使劲往上拽,结果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在地。
何红兵见状,连忙过来帮忙:“宋大哥,你别光用蛮力,要用巧劲。”
他一边说,一边握住宋学文手中的锄头,带着他一起用力。“你看,这样,先往下压一下,再往上提,就能轻松把土翻起来。”
在何红兵的帮助下,宋学文终于成功地翻起了土。
干了一上午的活,宋学文算是知道为什么很多城里在说到下乡的时候都是一脸菜色。
就算他戴着手套,他的手心也是火辣辣的疼。
他虽然在上辈子出国之后吃了很多苦,但是这副身体在这辈子还真的没吃过苦。
不过他一向能忍,所以就算不舒服也是默默吞下去。
干活的时候他还分了神,想着爷爷他们有没有到这边。
他来的时候是坐着硬卧来的,但是爷爷他们肯定只能硬座过来,要比他辛苦的多。
只是他现在还没在村里站住脚跟,所以打探东方农场的消息就要等一等。
一上午胡思乱想,手里动作努力跟上其他的社员,倒是也没觉得多难熬。
只是一屁股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就觉得身上哪里都疼。
中午下工的铜锣一敲,社员们开始三三两两的往回走。
何红兵干了一上午的活倒是已经习惯了,就是有点累,其他的倒是没有什么。
他走在宋学文身边还安慰了一句,“等春忙时间过去,就会好很多。”
其实一年四季都有活,只不过播种和收割的季节会更加忙碌一点。
“宋同志。”胆怯怯的声音叫了宋学文一声,他和何红兵同时回头看。
是他们队里的那个何婉秋。
“什么事?”宋学文疑惑的看着何婉秋,不知道她叫住自已干什么。
何婉秋脸有一些红,声音跟蚊子一样,“我就是想问问你手上的手套在哪买的?多少钱?”
今天只是干了半天的活,何婉秋就觉得自已手心是火辣辣的疼。
握住锄头的地方已经磨得起了水泡。
她上午是边干活边哭,她从来没有干过农活,所以干活干的也慢。
她看到了宋学文手上戴着的线手套,心中就是微微一动。
要是有一副手套,那她说不定掌心就不会磨疼。
所以她也顾不得什么,就想赶紧找宋知青问问是在哪里买的手套。
这手套是宋学文从商场里面扒拉出来的,样子虽然长得和现在的线手套差不多,但是要比现在的手套耐磨多了。
他刚好昨天去了解了下物价,“县里供销社那边就有卖的,五毛钱一副。”
“多谢。”何婉秋感激的看着宋学文,早知道她昨天也去一趟供销社了。
昨天是坐了很久的火车,实在太累了,完全不想动,虽然她其实还缺不少东西,但是另外一个知青不去,她自已也有些害怕,所以就没去。
早知道昨天宋知青去,她就跟他一块了,何婉秋眼中闪过一丝懊悔。
连着干了几天的活,新来的知青也渐渐习惯了,就是他们来的时候没有粮食,都只能从大队里借粮。
唯一没有借粮的,估计只有宋学文了。
一开始何老太太知道宋学文拿过来的都是细粮说什么都不肯占便宜,还是宋学文说了,也就是春忙的这段时间吃,等这段时间过去了,他就搞点粗粮过来,这才作罢。
但是何老太太经常就和何红兵说,让他多照顾着点宋学文,他们家占了他好大的便宜了。
何红兵自然应是,每天跟在宋文学屁股后面,宋哥长,宋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