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吹黄了山野,也带来了收获的季节。
青石村的田野间,也迎来了一年一度最为忙碌和关键的收获季节。
与往年村里大部分田地那略显参差、收成看天的景象不同。
村西头张大山家那五亩原本贫瘠的劣田,今年却呈现出一派令人瞠目结舌的丰收景象。
放眼望去,金黄的粟米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杆,颗粒得几乎要炸裂开来。
饱经灌溉的麦田里,麦浪滚滚,麦穗粗壮,色泽金黄,预示着出粉率绝对不低。
就连那片种在石缝旮旯里的豆子,也结出了一串串鼓鼓囊囊的豆荚,远超预期。
最让人惊叹的,还是那片引水灌溉的水稻试验田。
虽然面积不大,但里面的稻子长得齐刷刷、金灿灿,每一株稻穗都沉重地低下了头,的稻粒闪烁着的光泽。
这哪里像是从那片著名的乱石岗里长出来的庄稼?
分明比村里那些侍弄了几代人的上等水浇地还要强上三分。
当收割的号角吹响时,张大山一家人,几乎是怀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投入到了这场甜蜜的忙碌之中。
曲辕犁深翻过的土地松软深厚,为作物扎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龙骨水车带来的及时灌溉,则保证了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水分需求。
再加上张大山指导下的合理密植和初步的堆肥尝试。
知识与汗水相结合,终于在这片曾经被视为绝收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收的奇迹。
张大山和铁牛、石头挥舞着镰刀,动作飞快而有力。
割倒那一片片沉甸甸的庄稼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喜悦和自豪。
王氏和花儿、丫丫带着弟弟们跟在后面,仔细地拾捡着遗落的麦穗、豆荚,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连日奋战,汗水湿透衣背,腰酸背痛在所难免。
但看着那一捆捆被运回院子、堆积如山的劳动成果,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丰收带来的巨大喜悦。
棚屋外的空地上,更是热闹非凡。
脱粒、晾晒、簸扬……
全家人齐上阵,将金黄的谷粒从秸秆上分离出来,再仔细地摊开晾晒,去除水分。
看着那如同小山般越堆越高的粟米、麦子、豆子,还有那雪白珍贵的水稻。
张大山的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
经过仔细的清点和估算。
今年的收成,是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粟米足足收了近七石。
麦子也有西石多。
豆子两石有余。
就连那片试验水稻,也收获了近两百斤的稻谷。
这些粮食,不仅足够他们全家十几口人吃到明年秋收,而且还能有不少富余。
这意味着,他们彻底摆脱了缺粮的困境,真正实现了粮食上的“自给自足”。
这对于一个农家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保障。
王氏看着那一个个被装得满满当当、几乎要堆到棚顶的粮袋,激动得眼泪首流。
有了这些粮食,孩子们就能吃饱饭,就能长高长壮了。
有了这些粮食,心里就有底,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粮食储备充足,其他的冬储工作自然也不能落下。
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取暖成了头等大事。
张大山再次带领儿子们进入青石山。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在山脚徘徊。
而是深入到更远、树木更茂密的地方。
寻找那些枯死或者被风刮倒的粗壮树木。
父子三人轮流挥动着那把新买的开山斧,将一棵棵大树放倒、截断。
再用牛车或者肩膀,一趟趟地运回家。
很快,牛棚外的空地上,就堆起了一座小山般高大、足够燃烧一整个冬天的柴火垛。
陷阱的收获虽然不如之前频繁,但也偶有所得。
捕获的野兔、野鸡,除了偶尔打打牙祭。
大部分都被王氏用盐仔细腌制起来,或者风干成肉干,留着冬天慢慢吃。
那些完整的皮毛,也被张大山和石头仔细地处理、硝制、晾晒,准备积攒起来,等下次赵西海的商队来了换钱。
秋天采挖的最后一批野山药,也被切成片,晾晒成山药干,方便储存。
地窖里还储存了一些耐放的萝卜和白菜。
甚至,王氏还学着张大山教的法子,用家里的大陶缸,腌制了几缸酸菜和咸菜,以备冬日蔬菜匮乏之需。
看着家里渐渐充裕起来的各种储备。
粮袋鼓了,柴垛高了,肉干挂起来了,咸菜缸满了……
张家人的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富足感。
虽然依旧清贫,但至少,这个冬天,他们不用再像去年那样,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了。
随着冬储工作的完成,年关也越来越近了。
这是他们分家出来后,过的第一个新年。
意义非凡。
张大山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这个年,过得像点样子。
他拿出几两银子,交给王氏。
“孩儿他娘,拿着这点钱,去置办点年货。”
“扯几尺红布,买点红纸,再称点肉,买点糖果点心啥的。”
“不用太省。忙活了一年,该让孩子们高兴高兴。”
王氏拿着钱,眼圈又红了。
她知道当家的不容易,这些钱都是用汗水甚至血水换来的。
但她也明白当家的心意。
这个年,对他们这个家来说,太重要了。
她仔细地计划着,带着花儿去镇上赶了最后一次集。
她们没有买昂贵的细棉布,而是扯了几尺颜色鲜亮、价格实惠的粗红布,准备给孩子们每人做一件过年的新罩衣。
她们买了红纸和一点最便宜的墨。
回来后,张大山便拿出他跟着周先生学了小半年的、依旧显得有些笨拙的毛笔字。
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象征着吉祥和希望的春联。
字迹或许稚嫩,对仗或许不够工整。
但那份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却力透纸背。
但在孩子们眼中,这红彤彤的对联,就是最好看的图画。
王氏还咬咬牙,称了二斤带着肥膘的猪肉,又买了一些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和红糖、花生、瓜子。
准备在年三十晚上,包一顿香喷喷的肉馅饺子,再做点简单的糖果点心,让孩子们解解馋。
孩子们也沉浸在即将过年的兴奋之中。
他们帮着娘亲打扫屋子,擦拭门板。
用红纸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在墙上。
虽然简陋,却也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气氛。
就连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叫做“年味”的气息。
看着这一切,张大山的心中充满了感慨。
去年的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老宅里,看人脸色,忍气吞声,过着寄人篱下、毫无尊严的日子。
而现在,虽然住的依旧是破屋,吃的依旧是粗粮。
但他们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积蓄,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希望,有了奔头,有了对未来的掌控感。
这种独立自主、当家做主的感觉,比任何物质上的富足都更让人感到幸福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