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那天,砖厂的烟囱第一次冒出彩色的烟 —— 那是赵依依用蜂蜜废渣调制的天然染料,给即将运往省城的校服染制领口。刘美华系着新领的工作围裙,在小吃摊前给工人们分发蜂蜜馒头,铝制饭盒碰撞的声响中,夹杂着缝纫机的咔嗒声,像极了 80 年代乡镇清晨的交响乐。
"县经贸委的车来了!" 周明骑着二八自行车冲进厂区,车把上的铜铃响得刺耳,"说是要拍咱们砖厂的纪录片,给全市乡镇企业做示范!" 赵依依望着驶进厂区的北京吉普,车身上的 "京都电视台" 字样在春阳下闪闪发亮,突然想起张晋昨晚在配电室说的话:"他们开始用糖衣炮弹了。"
纪录片拍摄现场,张晋正在给记者演示砖坯的酸碱度检测,手中的仪器是用化学课的烧杯和自行车辐条改装的。"我们利用本地黏土的特性,"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放大,"让每块砖都成为环境的天然监测员。" 镜头扫过砖厂外墙的黑板报,上面用彩色粉笔写着 "科学致富 勤劳兴乡",角落画着小小的玉兰花商标。
然而在锅炉房的阴影里,赵依依看见张建设陪着几个穿中山装的男人悄悄进入原料堆场。她假装整理领口的反光条,实则用藏在袖口的微型相机拍摄 —— 那些人正在用铁锹翻动黏土,往里面掺入白色粉末,动作熟练得像在搅拌水泥。
"该去看看蜂蜜园了。" 她借口离开,沿着砖厂后的小路疾走。养蜂人老陈正在给蜂箱喷洒自制的艾草水,看见她时突然压低声音:"今晨有辆货车停在村口,车斗里装着和去年一样的铁桶, smell like chemicals。" 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乡音,却准确地用了 "chemicals" 这个词 —— 那是张晋教他的。
蜂蜜园的槐花正在盛开,赵依依蹲下身,用随身携带的 PH 试纸检测土壤。试纸上的蓝色斑点让她心跳加速,这与省城中转站的工业碱成分完全一致。她迅速掏出小玻璃瓶收集土样,却听见身后传来树枝折断的声响 —— 戴墨镜的男人正举着相机,镜头对准她的一举一动。
"同学,迷路了?" 男人的普通话带着南方口音,西装口袋里露出半截永盛运输的工作证。赵依依认出他就是展销会上的神秘客商,突然指着远处的砖厂烟囱惊呼:"烟的颜色变了!" 趁对方转头的瞬间,她将土样塞进槐花堆,用蜂蜡密封的玻璃瓶与白色的槐花浑然一体。
回到厂区时,纪录片拍摄己近尾声。记者们围着赵然提问,父亲的蓝布中山装洗得发白,却挺括得像面旗帜:"我们不只要盖砖厂,还要建学校、建卫生院,让每个乡亲都能过上体面的日子。" 他的目光扫过张建设,后者正与经贸委的干部低声交谈,手指反复着公文包的搭扣 —— 那是赵依依在省城招待所见过的,藏着水库设计图复印件的包。
暮色中的配电室,赵依依将土样放在显微镜下,张晋则在分析纪录片拍到的画面。当显微镜下的碱性结晶与 1983 年的水库样本完全吻合时,少年突然砸了砸桌子:"他们想在纪录片播出前,把工业碱污染嫁祸给砖厂。" 他掏出老教授给的手册,翻到夹着船票的那页,"当年的阴谋,正在重演。"
窗外传来露天电影的声响,《铁道游击队》的枪声混着孩子们的笑声。赵依依望着砖厂墙上的宣传画,画中工人高举的砖块与张晋手中的证据重叠,突然明白:这个时代的晨曦,是无数像父亲这样的乡镇干部用肩膀扛出来的,而她和张晋,必须成为守护这份光明的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