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重生:逆转人生
医路重生:逆转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医路重生:逆转人生 > 第21章 省城晨光

第21章 省城晨光

加入书架
书名:
医路重生:逆转人生
作者:
竹园老人
本章字数:
3164
更新时间:
2025-05-30

1986 年的立春来得格外早,县城邮电局的绿漆木门上还贴着去年的 "鸿雁传书" 春联,赵依依攥着电报单的手指己被冻得发红。电报落款是 "省城青少年科技竞赛组委会",通知他们的 "蜂蜜结晶水质检测装置" 入选决赛,这意味着她和张晋将在水库事故三周年前踏上省城的土地。

"穿这件吧。" 刘美华抖开新做的藏青色外套,领口别着朵玉兰花布贴,"缝纫组的姑娘们连夜赶的,说要让省城人瞧瞧咱们百花乡的手艺。" 赵依依摸着衣服内侧的暗袋,那里缝着父亲偷偷塞的五元钱 —— 在 1986 年的乡镇,这相当于砖厂工人三天的工资。

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飘着劣质烟草味,戴袖章的管理员用铁皮喇叭喊话:"去省城的班车还差三位!" 张晋的帆布包上别着自制的校徽,金属别针在阳光下发着微光,那是用砖厂的废铁丝拗成的。他忽然凑近赵依依耳边:"我在车票背面画了永盛运输省城中转站的平面图,到站后从侧门走。"

省城的公交电车发出刺耳的刹车声,赵依依望着车窗外林立的西层小楼,突然想起前世在医学院实习时见过的景象。街道旁的宣传栏贴着《少林寺》的电影海报,穿喇叭裤的青年骑着嘉陵摩托呼啸而过,车把上挂着的录音机播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声音混着自行车铃铛响,织成一片陌生又亲切的城市噪音。

科技竞赛的会场设在省实验中学,木质地板踩上去吱呀作响。赵依依调试展台时,发现评委中有位戴圆框眼镜的老教授,胸前的校徽正是前世父亲的母校。"小姑娘,这个装置很有乡土情怀。" 老教授指着用红砖碎末制作的 pH 显示板,"让我想起五十年代下乡时见过的土法检测。"

张晋趁机递上用蜂蜜封口的证据副本,牛皮纸袋上印着 "百花乡中学教务处" 的红章:"这是我们在乡镇收集的水质数据,发现部分区域碱性异常。" 他的声音平稳,镜片后的眼睛却在观察老教授的反应 —— 对方接过纸袋时,指尖在 "1983 年 7 月" 的字样上停顿了 0.3 秒。

午休时,两人蹲在操场角落吃自带的砖窑馒头,看台上的广播正在播放中国女排训练纪实。赵依依望着远处的邮电大楼,突然想起母亲的话:"你爸说省城的邮电局能发电报,比写信快十倍。" 她摸出藏在钢笔帽里的微型胶卷,里面是水库设计图的关键页,打算赛后去照相馆冲印。

然而当他们返回会场时,展台上的蜂蜜样本瓶被打翻在地,褐色液体在木质地板上形成诡异的图案。张晋蹲下身,用随身携带的 PH 试纸检测,脸色骤然一变:"是工业盐酸,和永盛运输中转站的泄漏记录一致。" 他迅速掏出证物盒,里面的半截金牙不翼而飞,只留下张字条:适可而止,字迹用的是县城百货大楼特供的蓝黑墨水。

暮色中的省城火车站,赵依依望着站台上卖报纸的报童,头版标题写着 "乡镇企业改革试点扩大"。她忽然想起砖厂门口新挂的 "集体所有制" 铜牌,想起父亲在职工大会上读文件时,眼镜片上闪烁的光芒。张晋的手指在站台护栏上敲出摩尔斯电码,那是他们约定的 "撤退" 信号,却在转身时与老教授擦肩而过。

"年轻人," 老教授塞给张晋一本《工业污染检测手册》,封面的出版日期是 1983 年 7 月,"书里夹着我当年在百花乡的调研笔记。" 他的声音很低,"有些真相,需要两代人的勇气才能揭开。"

回程的班车在夜色中颠簸,赵依依借着月光翻看手册,突然在某页发现用红笔圈住的 "永盛运输" 字样,旁边标注着 "可疑物资:工业用碱、劣质水泥"。张晋的头靠在车窗上,镜片上蒙着雾气,却在她翻到夹着船票根的那页时,突然抓住她的手腕:"1983 年 7 月 15 日,正是我爸最后一次从省城乘船回乡的日子。"

公交车在县道上急转弯,远处百花乡的砖厂烟囱正在喷吐白烟,像在迎接两个满载秘密的归人。赵依依摸着口袋里的电报单,突然觉得这薄薄的纸片重如千钧 —— 它不仅是科技竞赛的入场券,更是打开过去的钥匙。而省城的晨光,己经照亮了他们前行的方向。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