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洒在那株泛着紫红光泽的茶树上,叶片微微颤动,仿佛回应着柳砚秋内心的悸动。他站在田边良久,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这些日子以来的变化——从新土地开发到茶苗种植,再到工艺改良、品质提升,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谨慎。然而,他也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茶叶虽好,若无品牌加持,终究难以真正打开市场。
“我们不能再只是种茶、卖茶。”他低声自语,“要让人记住我们的茶。”
翌日清晨,柳砚秋召集了家人和茶园骨干,围坐在祖宅书房中。桌上摊开的是系统商城兑换出的几本《现代品牌营销与包装设计》,纸张洁白光滑,与屋内陈旧的木桌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他开门见山地说。
众人面面相觑。
“少爷,什么是品牌?”李家的年轻人率先发问。
柳砚秋拿起一本书,翻到一页关于品牌定位的章节,指着上面的图表解释道:“品牌就是别人一提起某种东西,就会联想到的名字、形象、味道或者故事。就像‘天香楼’的点心,‘清风阁’的墨,都是因为有了品牌,才被世人记住。”
“那咱这茶……能有啥特别?”一位年长的采茶妇皱眉。
“当然有。”柳砚秋语气坚定,“我们的茶叶香气独特,是用了草木灰和豆饼渣施肥的结果;我们的加工工艺讲究,低温慢烘,保留了更多层次的风味;更重要的是,这片茶园是我们亲手开垦出来的,是希望的味道。”
他顿了顿,继续道:“所以,我打算给它起个名字,设计专属的标识和包装,让它不仅是一包茶,更是一个故事,一种记忆。”
众人听得入神,连一向沉默寡言的柳承志也点了点头。
“可咱们又不懂设计。”柳承欢小声提醒。
“这个不难。”柳砚秋笑着翻开另一本书,“系统里有资料,我们可以先学,再请人帮忙画出来。”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柳砚秋便带着弟弟妹妹和几位老农开始翻阅书籍,研究市面上的成功品牌案例。他们发现,许多知名品牌的标识都简洁有力,图案与色彩搭配和谐统一,能迅速吸引目光。
“我们的茶色翠绿,香气带果香,不如用青山绿水为底,加一点紫红叶点缀。”柳砚秋提出设想,并亲自画下第一张草图。
众人围坐,你一言我一语地提意见。有人建议加入一片茶叶的剪影,有人说可以写上一句简短的标语。最终,他们定下了初步方案:以翠绿为主色调,描绘一座远山与溪流交织的画面,中央嵌入一片紫色茶芽,下方书写“青崖”二字,寓意茶园位于青山脚下,清幽雅致。
“青崖茶。”柳砚秋念出口,觉得格外顺口。
接下来几天,他利用系统兑换绘图工具和颜料,在纸上反复修改图案。他还特意请教了几位识字的老先生,帮忙润色文字内容,确保字体美观大方。
包装方面,他选择用竹篾编织的小盒,既环保又具有乡土气息。盒子内部衬一层桑皮纸,既能防潮又能保持香气。每盒茶叶附一张手写说明卡,介绍茶叶的采摘时间、制作工艺以及背后的故事。
“这才是真正的青崖茶。”柳砚秋看着成品,心中涌起一阵满足。
为了推广品牌,他决定采取多种宣传方式。首先,安排村民在周边集市设摊,免费提供试饮,并发放印有“青崖茶”标识的传单。其次,联系之前合作过的茶商,在他们的店铺里设立展示柜,挂上定制海报。最后,还在村口和镇上的驿站张贴大幅广告,用毛笔写下诗句般的宣传语:“一盏青崖茶,满口春意浓。”
效果很快显现。
集市上,不少人被新颖的包装吸引,纷纷驻足品尝。一位白须老者喝完一口后,连连称赞:“此茶清香回甘,果然不同凡响!”
“这是青崖茶。”柳砚秋递上一张卡片,“由我们自家茶园手工精制而成。”
“不错,值得收藏。”老人掏出银钱,买下一盒。
与此同时,茶商那边也传来好消息。一位来自临县的大茶行老板对“青崖茶”产生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长期合作,并愿意为其做区域代理。
消息传回村里,众人皆喜。
“少爷真有眼光!”李家年轻人兴奋地说,“我还想跟着学!”
柳砚秋笑着点头:“行,你先从基础做起,慢慢来。”
夜幕降临,他独自坐在田边,望着远处灯火渐次亮起。风中依旧飘散着淡淡的茶香,却比以往多了一分踏实感。
他低头看向手腕上的系统界面,突然注意到一条新提示:
【商城更新:珍稀紫红叶茶种即将到货,仅限十株。】
他心头一震,想起前几日那株泛紫红的茶树苗。难道……
他起身走向那片标记区域,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映照着那株茶树的轮廓。叶片轻轻摇曳,仿佛在等待他的决定。
柳砚秋蹲下身,指尖轻抚叶片,眼神渐渐坚定。
“看来,是时候换一批种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