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为家的堂屋里,一家人表情凝重地围坐在八仙桌西周,在灯光和月光的照射下,大家的影子被扭曲地投射在斑驳的土墙上。
朱小明蜷缩在角落,眼神空洞,时不时发出几声怪异的冷笑,让屋内的气氛愈发压抑。
“咱们今天把话摊开了说,小明这孩子如今成了这副模样,总得想个办法。杨天师说,让他出家当和尚,说不定能借着佛门的清净和佛法的力量,驱走他身上的邪祟,也算是给他寻条活路。”朱有为打破了沉默,率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声音里满是无奈与疲惫。
此言一出,屋内顿时炸开了锅。
朱小明的母亲王秀兰瞬间红了眼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才多大啊,就要送他去当和尚?我十月怀胎把他生下来,怎么舍得让他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去那冷冰冰的寺庙里受苦?”说着,她哽咽着,伸手想去拉小明,却被小明一把甩开,还恶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这一幕让王秀兰心如刀割,不禁痛哭出声来。
朱小明的爸爸低头不语,显然他己经没有了主见。
朱有为的父亲,年逾古稀的朱老爷子,捻着花白的胡须,沉思良久后缓缓开口:“绝对不可以,我们家就没有出过和尚。好生生的儿郎,放着传宗接代的大事不做,偏去青灯古佛旁枯坐,老祖宗在地下都要气得跺脚。而且,谁能保证寺庙里就一定能治好他的病?万一去了没啥效果,岂不是害了孩子一辈子?”老爷子的话字字句句都透着对家族传承的担忧。
小明的二叔却不以为然,他眉头紧皱,语气急切:“香火重要还是孩子的命重要?你们也不看看小明现在的样子,整天疯疯癫癫,不是打人就是破坏东西,再这么下去,迟早要闯出大祸!送他去寺庙,就算不能完全治好,至少能让他远离这些邪祟,也能给家里和村里减少些麻烦。”他的话虽然首白,但也说出了部分事实,让众人陷入了沉默。
这时,小明的三叔也开口了:“我听说不远的清风寺,香火旺盛,寺里的住持慧明大师佛法高深,经常为百姓驱邪治病。要是能把小明送到那里,说不定真能有转机。不过,还是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他这么小,要是强行送他去,他心里得有多委屈。”他的话让大家的目光又聚集到了小明身上,可此时的小明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众人的讨论充耳不闻。
“意愿?他现在这副样子,哪还有什么意愿?”朱有为一下就把三儿子的话给驳回去了。
朱有为的媳妇江春燕,此时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抹着眼泪,并不表示反对或者赞同。
朱有为的母亲枯树皮般的手正着衣角,脸上却始终挂着慈祥的笑纹,仿佛将满屋子的争执都当成了热闹的戏文。当问到她时,她便侧过布满老年斑的耳朵,颤巍巍地发问:“你说啥?再说一遍?”
当朱有为扯着嗓子把送小明出家的事又重复了一遍,老人布满沟壑的脸上瞬间绽放出了笑容,露出缺了门牙的牙龈:“好!好!小是小了点,早点成家也是好的!我也可以给他带带小孩……”一边说着,一边招呼小明过去。
听着老太太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大家又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中,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
穿堂风裹着南河的湿气灌进堂屋,木制拦鸡门突然剧烈震颤,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风势骤然转急,拦鸡门猛地撞在泥墙上,“哐当”一声,惊起了屋檐底下鸡舍里的鸡群,老母鸡扑棱翅膀的声音混着拦鸡门摇晃的声响,在寂静的堂屋里显得格外瘆人。
正当此时,朱小明抄起凳子就往鸡舍方向砸了过去。这一砸,使得鸡舍里的鸡再次此起彼伏地惊叫了起来。
这一砸,顿时也让大家从争吵中安静了下来。
“你们看看,小明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村里己经有不少人开始议论纷纷了,甚至有人说要把小明赶出村子。作为他的爷爷,我也不想他出家当和尚,但是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孙子被人嫌弃,更不愿意看着他继续被邪祟折磨。”朱有为无奈道。
“要不咱们投票决定吧,少数服从多数。”朱有为的二儿子无奈地提议道。众人听了,都安静了下来,似乎默认了这个办法。
“同意小明出家的请举手”,朱有为说道。
朱有为扫视了一周,只有自己和二儿子、三儿子三人举手。
“反对小明出家的请举手”
朱有为扫视了一周,只有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媳妇和大儿媳妇三人举手。
大儿子依然沉默不语,而自己的母亲则继续满脸慈笑地看着大家,并不表态。
全家十人,三人支持,三人反对,两人弃权,小明和妹妹不参与投票。
投票这条路没有走通,大家再次陷入了沉寂当中。
“其实,当和尚也没有什么不好嘛,历史上那么多名人都当过和尚。
比如说,我们朱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家乡遭遇旱灾、蝗灾和瘟疫,父母兄长相继去世。为求生计,17岁的他到皇觉寺剃度为僧,以行童身份扫地、上香、打钟击鼓,后因寺中缺粮被迫外出化缘,流浪三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经同乡推荐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凭借军事才能和谋略逐步崛起,最终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他的出家经历成为其人生中极具戏剧性的一段过往。
还有,‘黑衣宰相’姚广孝。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后被朱元璋选中,陪侍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出谋划策,是明朝初年政治舞台上的关键人物。
再比如说,李叔同高僧,这是我新近听评书听到的一个例子。他是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后出家为僧,成为佛教律宗高僧。李叔同早年在日本留学,归国后从事艺术教育,是中国话剧、音乐、美术等领域的先驱。中年时期,他因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对佛教的向往,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法名‘演音’,号‘弘一’。出家后精研律宗,著书立说,弘扬佛法,被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他们都当得和尚,小明为啥当不得。而且现在出家当和尚,是他唯一的出路,再没有其他路可走的了。
不管你们愿不愿意,我决定,还是委托杨天师找一位得道高僧收小明为徒,让寺庙的晨钟暮鼓洗净他的尘世罪孽,倘或得菩萨点化,去除邪祟,这也是小明的造化;倘或小明与佛无缘,未得佛祖庇佑消灾解难,再叫杨天师带了回来。不管怎么样,均是给孩子寻条活路。”
小明的母亲王秀兰一下子瘫倒在地,哭得撕心裂肺。小明的父亲想要去安慰妻子,却被她一把推开:“你就这么狠心,要把儿子送走?我恨你!”看着妻子悲痛欲绝的样子,小明的父亲心里也如刀割般难受,可他知道,这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夜深了,争吵声渐渐平息,只有王秀兰的抽泣声还在黑暗中回荡。小明依旧蜷缩在角落,脸上挂着诡异的笑容,仿佛这场关乎他命运的讨论与他毫无关系。
而朱有为一家,做出的这个艰难的决定,将改变小明的一生。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不知道等待着小明的会是什么,只能默默祈祷,希望佛门的清净之地,真的能让小明摆脱邪祟的纠缠,重新找回曾经那个天真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