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忙碌了一个月。
才算是把各宫全部主子的暖裘做出来,并送往各宫。
等把这些事情做完。
司制房里才算是,终于松了一口气。
入冬以后,自也不能闲着。
司制房宫坊里开始烧起火盆。
当然一些间或各宫中的一些小需要单子,也是会递进来的。
只是没有之前,那么忙碌了而己。
看着宫坊木窗外,院中开始下起了初雪。
李织语便又想起了,在后世的时候。
每到这个时候。
家里便准备了火锅,打边炉。
院中也是下着小雪,可是屋里却是热气腾腾的,暖乎乎,十分温暖。
不像现在,宫坊里虽然加了炭盆。
但是也没有后世的暖气房,那么热乎。
并且家中还备了老酒。
老酒也是自己家里的酒坊里酿的。
一家人围着火锅,热上一些老酒,一边喝着,别提有多热闹。
这种老酒度数低,是纯粮食制做的,就跟现在这个宋时的黍酒一样,度数低,但是口感却比这时的黍酒味道,好上百倍,毕竟后世有那么多的好酒曲,做出酒来,自是比宋时黍酒的味道好上许多。
现在天气也冷了。
阿爷李福入了冬,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不如也写个制作酒曲,及老酒的方子,给阿父,让他有空闲时间研究制作出来,也好让阿爷没有事,热上一壶,喝上几口暖暖身子。
她可是知道老宅里的阿爷。
即使在冬日里,也是舍不得烧炭盆的。
因为他嫌烧炭盆费柴,舍不得。
现在家里也不缺这个钱,她不想阿爷在冬天再受这个罪。
李承章接到女儿从宫里送出这封书信之后。
也从里面详细介绍的酒曲制作方法过程中,领悟了一些东西,然后,他便从药肆及各处找来了那些制作酒曲的东西,之后,也慢慢的琢磨着做出了酒曲。
之后,便是按照信中所提之法。
开始酿制老酒。
制作老酒,要选用蜀黍。
蜀黍其实就是后世中高梁这个东西。
但是在宋时,它的名称叫蜀黍。
制作老酒之前。
蜀黍先是要清洗,浸泡一夜。
之后,于第二日晨时,捞出控水上屉,蒸制半个时辰(半个时辰,约等于后世的一个小时),然后蜀黍蒸熟之后,下屉。
凉至三十度左右。
宋时没有温度计。
李织语在信中便写了一个温饭的温度。
李承章在李织语小时,也给她喂过食,自然也知道这时候的温度感觉。
然后将蒸好的蜀黍放在干净的缸中,加入井水,酒曲搅拌均匀放置。
一息之后。
冒气泡,开始发酵。
然后前三日,一日一搅。
三日后,五日一搅。
并封闭缸口。
大约十几日后。
缸中蜀黍酒液呈茶色,便最后搅拌一下,静置,见无气泡冒出,发酵成。
然后,开始蒸酒。
李承章这才知道,原来好的酒,是蒸制出来的。
但是条件有限。
只能用一深陶罐加入酒液,罐口加盖。
罐口下面凿一个小洞,塞进一根空心的细竹管。
然后将罐底稍加木柴,待酒液沸腾后,蒸制出来的酒液,便从陶罐上的竹管中流出,滴到竹管下面接着的酒坛里。
放凉之后,这老酒便是成了。
李承章接了小半陶碗,只尝了一口。
便觉得与以往黍酒的那些味道不同。
不但极好喝,也没有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