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华得了李世民的口头承诺,心里那叫一个美,干劲儿更是十足。
这几天,郭嘉华天天泡在工坊里,和工匠们一起琢磨怎么提高印刷效率。他发现,虽然活字排版己经比传统印刷快了不少,但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优化。比如说,字块的排列方式可以更科学,这样排版的时候就能更顺手,节省时间。
于是,他把工匠们召集起来,比划着说:“兄弟们,咱现在这排版啊,我瞅着还有改进的地儿。咱把常用字放在顺手的位置,就像‘之乎者也’这些,排版的时候伸手就能拿到,这不就快多了嘛。”
工匠们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说干就干,大伙重新调整字块的摆放位置。这一试,还真有效,排版速度明显加快了。郭嘉华看着工坊里忙碌又有序的景象,心里别提多得意了,心说:“照这势头,活字印刷术推广那是迟早的事儿。”
可他高兴得太早了,麻烦事儿就跟那狗皮膏药似的,甩都甩不掉。这天,工坊来了几个自称是礼部官员的人,为首的一个尖脸猴腮,眼睛滴溜溜乱转,一看就不像啥好人。
这人拿着个牌子晃了晃,趾高气昂地说:“你就是郭嘉华?我们是礼部的,听说你在这儿搞活字印刷,上头让我们来看看。”
郭嘉华心里犯嘀咕,心说这礼部的人咋突然来了,但还是客客气气地说:“几位大人,快请进。不知大人前来,有何指教?”
那尖脸官员走进工坊,东瞅瞅西看看,突然阴阳怪气地说:“郭庄主,你这活字印刷虽说有点新意,可这印出来的书,万一有啥歪理邪说,扰乱了读书人的心智,那可怎么得了?”
郭嘉华一听就明白了,这是来找茬的啊。他心里火“腾”地一下就起来了,但还是强忍着,笑着说:“大人这话可就说错了。我印的可都是正经的科举备考书籍,还有经典的文化典籍,怎么会有歪理邪说呢?大人要是不信,可以随便翻翻。我告诉你啊,我拿你当人的时候,你装的像点好吗?”
那尖脸官员冷哼一声:“哼,还骂别说当面骂你了,你要是听不清我还能刻你碑上呢人了,我看你就是想赚钱,打着文化的幌子,说不定背后有啥不可告人的目的。”
郭嘉华这下忍不住了,大声骂道:“你这人咋这么不讲理呢?我辛辛苦苦搞活字印刷,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学子能读到书,为大唐培养人才。你倒好,不分青红皂白就来污蔑我。就你这副德行,也配当礼部官员?我看你就是嫉妒我做出了成绩,想过来捞点好处。你别说我当面骂你了,你要是听不清,我还能刻你碑上呢?你这小心思,以为别人看不出来?你这脸皮,比城墙拐弯儿还厚呢!”
周围的工匠们听郭嘉华这么一骂,都吓了一跳。那尖脸官员更是气得脸色铁青,指着郭嘉华说:“你……你竟敢辱骂朝廷官员,我要参你一本!”
郭嘉华也不示弱:“你去参啊!我郭嘉华行得正坐得端,不怕你诬告。你要是真为大唐的文化发展着想,就该帮我推广活字印刷,而不是在这儿捣乱。少逼逼,如果吼能解决问题,驴都可以统治世界。你这种人,就是大唐文化发展路上的绊脚石,留着也是个祸害!”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的时候,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程咬金带着几个随从路过,听到工坊里吵吵嚷嚷,就进来看看咋回事。
程咬金一进来,看到这阵仗,大声说:“咋回事?咋回事?谁敢在这儿闹事?”
那尖脸官员一看是程咬金,立马换了副嘴脸,笑着说:“程将军,您来啦。这郭嘉华目无朝廷,辱骂朝廷命官,实在是太嚣张了。”
程咬金瞪了那尖脸官员一眼:“我看是你在这儿故意刁难吧!郭小子搞的活字印刷,陛下都认可了,你在这儿瞎搅和啥?”
尖脸官员还想狡辩:“程将军,这活字印刷万一出了问题,影响了科举和文化,我这也是为朝廷着想啊。”
程咬金哼了一声:“你少在这儿放屁!郭小子印的啥书,我还能不知道?都是对学子们有用的。你要是再捣乱,小心我揍你!”
那尖脸官员被程咬金这么一吓唬,不敢再吭声了,灰溜溜地带着人走了。郭嘉华看着程咬金,感激地说:“程将军,多亏您了,不然今天还真不好收场。”
程咬金笑着拍了拍郭嘉华的肩膀:“郭小子,跟我还客气啥。我就看不惯这些人,自己没本事,还见不得别人好。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干,有啥事儿,找我老程。”
郭嘉华心里一阵感动,正说着,脑海里响起系统提示音:“宿主成功骂退刁难官员,获得3积分。”郭嘉华心里暗喜,这积分来得还真是时候。
解决了这拨麻烦,郭嘉华继续专心经营工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坊的生意越来越好,印出来的书籍不仅在长安城内畅销,还卖到了周边的州县。
这日,长孙皇后听闻活字印刷工坊的事儿,也来了兴趣,决定微服去看看。她带着几个宫女,打扮成富家太太和丫鬟的模样,来到了工坊。
长孙皇后一进工坊,就被里面的热闹景象吸引住了。她拿起一本印好的书,仔细翻看,对印刷的质量赞不绝口:“这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确实精美,而且价格也比之前便宜不少,这样一来,更多的人都能读上书了。”
郭嘉华正在工坊里忙活,看到长孙皇后,赶紧过来行礼。长孙皇后笑着说:“郭庄主,不必多礼。本宫今日前来,就是想亲眼看看这神奇的活字印刷术。”
郭嘉华赶忙介绍起活字印刷的流程和好处,长孙皇后听得津津有味。末了,长孙皇后说:“郭庄主,你这活字印刷术对大唐的文化发展功不可没。只是,本宫听说你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
郭嘉华苦笑着说:“皇后娘娘明察,确实有些小人从中作梗,不过都被我解决了。”
长孙皇后点点头:“嗯,这些事儿陛下都跟本宫说了。你放心,只要是对大唐有益的事儿,陛下和本宫都会支持你。只是,你也要注意行事方式,别得罪太多人。”
郭嘉华赶忙谢恩:“娘娘教诲,草民铭记于心。草民定会用心经营工坊,让活字印刷术在大唐发扬光大。”
长孙皇后又在工坊里转了一圈,买了几本书,这才带着宫女离去。郭嘉华看着长孙皇后离去的背影,心里明白,有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支持,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之路会顺畅很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关注起来。这日,几个知名的文人相约来到工坊。其中一个叫李文昌的,摸着胡须说:“郭庄主,你这活字印刷术虽好,但我等担心,这大量印刷书籍,会不会让书籍变得太过泛滥,从而降低了读书人的钻研精神?”
郭嘉华笑着解释道:“李大人,这活字印刷术虽让书籍数量增多,但并不意味着读书人的钻研精神会降低。相反,更多的书籍能让大家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拓宽视野。而且,这也能促使读书人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深入钻研学问。”
另一个文人王清远也点头说:“郭庄主所言有理。如今科举竞争激烈,学子们若能读到更多的书籍,对他们的学业也是大有帮助。”
经过一番交流,这些文人对活字印刷术有了更深的理解,纷纷表示支持。郭嘉华心里很高兴,有了这些文人的支持,活字印刷术在文化圈的认可度又提高了不少。
然而,就在郭嘉华忙着扩大工坊规模,准备进一步推广活字印刷术的时候,边境传来了突厥蠢蠢欲动的消息。李世民为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朝堂上,气氛凝重。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突厥近日在边境频繁调动兵力,似有进犯之意。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李靖站出来说:“陛下,突厥骑兵勇猛,我军需加强军备,同时提高情报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以便及时应对。”
李世民点点头:“嗯,李爱卿所言极是。只是这情报传递,如何能做到更快更准呢?”
这时,有人提到了郭嘉华研制的电报机。李世民眼睛一亮:“对了,郭嘉华的电报机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传朕旨意,让郭嘉华进宫。”
很快,郭嘉华就接到旨意,匆忙进宫。见到李世民后,李世民首接说:“郭爱卿,如今突厥在边境滋事,朕想让你尽快完善电报机,并在边境设立电报站,以便及时传递军情。你可有把握?”
郭嘉华毫不犹豫地说:“陛下放心,草民定当全力以赴。只是这设立电报站,需要一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李世民大手一挥:“没问题,朕会让工部和兵部全力配合你。你尽快拿出个方案来。”
郭嘉华谢恩后,回到工坊,立刻和工匠们商量完善电报机和设立电报站的事儿。他心里清楚,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要是能借助电报机为大唐解决边境情报传递的问题,那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就更顺了,说不定离自己造航母的目标也能更近一步。
可这完善电报机和设立电报站谈何容易。首先,电报机的信号传输距离还不够远,在边境那么大的范围,要保证信号稳定传递,得想办法增强信号。其次,设立电报站需要合适的地点,还得培训专门的操作人员。
郭嘉华和工匠们日夜研究,尝试了各种方法。他们在电报机上加装了一些自制的信号增强装置,又对电报机的内部构造进行了一些调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电报机的信号传输距离有了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郭嘉华和兵部的人一起,沿着边境线勘察,挑选合适的电报站地点。这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地方地势复杂,施工难度大;有些地方的百姓对电报站不了解,还以为是什么妖邪之物,极力反对。
郭嘉华又是解释,又是演示电报机的神奇之处,好不容易才说服了百姓。可这时候,又有一些当地的贪官跳了出来,以各种名义索要好处,否则就不让施工。
郭嘉华气得大骂:“你们这些贪得无厌的东西,国家正面临边境危机,你们不想着出力,反而在这儿趁机捞好处。你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吗?就你们这样,还配当官?我只听过裹小脚,还没听过裹小脑?简首是大唐的败类!”
这些贪官被骂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但他们忌惮郭嘉华有李世民的支持,也不敢太过放肆,只好灰溜溜地走了。郭嘉华再次获得系统积分。
经过一番努力,电报站的选址终于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培训操作人员。郭嘉华编写了一套详细的操作手册,亲自给挑选出来的士兵们上课,教他们如何使用电报机发送和接收信号。
士兵们一开始对这新奇的玩意儿摸不着头脑,老是出错。郭嘉华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解、示范,终于,士兵们逐渐掌握了电报机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