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华得了李世民旨意,带着二十名能工巧匠,一头扎进了创新研发里。他心里那叫一个美,终于能甩开膀子干大事儿了,造航母这宏伟目标可在等着他呢。
一开工,郭嘉华就把大伙召集到一块儿,拍着胸脯说:“兄弟们,咱现在要搞的东西,那可都是大唐从来没有过的稀罕玩意儿。就说这头一个,咱得弄个能快速传递消息的家伙,叫电报机。这玩意儿要是成了,以后咱大唐的军情传递,那速度比千里马还快!”
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懵圈。其中一个叫老陈的,挠挠头问:“郭少庄主,您说这电报机咋做呀?咱都没听说过呢。”
郭嘉华笑着解释:“这电报机呢,就是通过电来传递信号。咱得先弄些铜线,再做个发报装置和收报装置,通过不同的信号组合代表不同的文字,这样就能远距离传消息啦。”
工匠们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于是,大伙按照郭嘉华的吩咐,开始西处搜罗铜线等材料。
可这研发哪有那么容易,没几天,问题就来了。铜线的质量老是不过关,信号传输不稳定。郭嘉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里首打转。突然,他一拍脑袋,想到系统商城里说不定有解决办法。
他赶紧打开系统商城,一通翻找,还真找到一种“精炼铜线催化剂”,能大幅提升铜线质量,可兑换这玩意儿需要不少积分。郭嘉华咬咬牙,心一横:“换!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电报机,拼了!”
有了这催化剂,铜线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可新的麻烦又冒出来了,发报和收报装置的精准度老是达不到要求。郭嘉华和工匠们日夜琢磨,反复试验,手上都磨出了泡。
就在他们焦头烂额的时候,长安城里的朝堂上,因为郭嘉华的事儿又炸开了锅。
魏征站出来,一脸严肃地说:“陛下,那郭嘉华虽有些奇思妙想,但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些未知的发明中,是否太过冒险?万一最后一事无成,岂不是浪费了大唐的资源。”
李世民还没说话,程咬金就跳了出来,大声嚷嚷:“魏老头,你这话说得不对!那郭小子每次搞出来的东西可都有用得很。就说那太阳能灯,把长安城照得跟白天似的,多威风!咱得相信他。”
房玄龄也点头附和:“陛下,程将军所言有理。郭嘉华之前推广农具,成效显著,这次研发新物件,说不定能给大唐带来更大的好处。”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沉思片刻后说:“诸位爱卿,朕明白你们的担忧。但如今大唐正值多事之秋,突厥在边境虎视眈眈,若能有新的发明助力,或许能增强我大唐国力。且再给郭嘉华一些时间,看看他的成果如何。”
朝堂上这场争论,郭嘉华在村子里可不知道。他还在和工匠们死磕电报机。
这日,一个年轻工匠兴奋地跑过来,喊道:“郭少庄主,快看,这次的装置好像行了!”
郭嘉华赶紧跑过去,大伙一试,信号果然能稳定传输了,只是速度还不够快。郭嘉华鼓励大家:“兄弟们,这己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咱们再加把劲,一定能成功!”
经过无数次的改进,电报机终于有了雏形。郭嘉华兴奋地对工匠们说:“兄弟们,咱这电报机算是初步成了。接下来,咱试试能不能在远距离准确传递消息。”
他们在村子两头设了点,开始测试。当这边发出信号,那边成功收到的时候,郭嘉华和工匠们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太好了,终于成了!”郭嘉华高兴得手舞足蹈。
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要把电报机进一步完善,推广到大唐各地,特别是军队里,那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与此同时,李世民也收到了关于郭嘉华电报机初步研制成功的奏报。他看完后,龙颜大悦,对长孙皇后说:“皇后,你瞧这郭嘉华,还真没让朕失望。这电报机若能推广,大唐的军情传递将大大改善。”
长孙皇后微笑着说:“陛下慧眼识人,郭嘉华确实是个人才。只是后续推广,还需妥善安排。”
李世民点点头:“嗯,传朕旨意,让工部派人去协助郭嘉华,尽快将电报机完善并投入使用。”
旨意传到郭嘉华这儿,他心里明白,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他一边忙着和工部的人对接,一边琢磨着下一个发明。他还得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科举改革呢。这发明的路还长着,不知道又会遇到啥难题,但郭嘉华充满了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