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下》里说,秦国当时的国土面积相当于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不超过天下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它的财产却相当于天下的百分之六十。秦人的主要根据地关中地区,是当时农耕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为经济富庶,关中也被称为“天府之国”,或者是“陆海”,被看作九州之中最富庶的地方。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在秦王赢政当权时期,更是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郑国渠的修建。
秦国日益强大,虎视东方,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首当其冲的韩国,却羸弱到不堪一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秦王政元年,秦国占领了韩国上党郡的全部地区,蒙骜平定了晋阳,重建太原郡。昏庸无能的韩桓惠王惶惶不可终日,无计可施,只能经常讨好秦国。经过商议,韩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重金贿赂秦人,因此出卖韩国的美人。但是美人的价格太高,诸侯国没有人买,反而是秦人用三千金买了回去,韩人得到钱之后,又把这些钱给送了回去,秦国于是更加轻视韩国了。
当时,秦国的都江堰工程刚刚建成不久,秦国正沉浸在喜悦之中,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兴致正浓。为此,韩桓惠王竟然想出来一条“疲秦之计”。他找来水工郑国,然后对他说:“我们韩国势力弱小,处在大国的旁边就像是伴着猛虎一样,如果不思索对策,迟早会被吞并。如果能够说服他们再次兴修庞大的水利工程,就会使秦国消耗更多的人力与物力,韩国不久就可以免受秦兵灭国之祸了!”
水工郑国热爱自己的祖国,对于韩王所赋予他的这个特殊使命欣然应允,觉得这是自己报效祖国的一个绝好机会。同时他也可以借助为秦国开渠这件事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在韩国,他一首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能在有生之年修建一个令后世惊叹的水利工程,造福子孙后代,这是郑国久积于心中的最大夙愿。他怎能不为前往秦国游说开渠而兴奋不己呢?
当时,异人刚刚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执掌国家大权的是相国吕不韦。秦国自商鞅以来便以“农战”为基本国策,都江堰工程的修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秦国之所以能够富强起来,与修建水利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庄襄王与吕不韦对郑国在关中地区开凿大型水渠的建议十分感兴趣,命令郑国拿出一个完整的修渠方案。
经过实地勘察,郑国发现,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郑国以他那绝世的才能,精心设计了西引泾水,东通洛水的方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的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西万余顷。
像这样工程浩大、设计合理的自流灌溉系统,无疑是水利史上少有的良作,令庄襄王和吕不韦极为赞赏,便当即决定由郑国按设计方案负责组织施工,因此任命郑国为这一工程的设计者和施工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整个工程分干渠、引水渠、灌溉渠三个组成部分。渠首的选址正处于泾河冲出群山进入平原的一个峡口,泾河从西北向东南奔腾而下,东西两面都是高山。在这里修筑拦河大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河水进入灌区,充分利用了渭北平原西北略高、东南略低的地势特点,筑造了一个自流灌溉系统。引水渠就是引导河流到灌区的水路工程,即《汉书·沟洫志》中所说的“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长十五里到二十里。
灌溉渠分干渠与支渠,从头到尾,流经三百余里。为最大限度地扩展灌溉面积,同时也为保障干渠的河水流量,在旱季充分满足灌溉农田的需要,郑国在设计时采用拦腰截断河流的“横绝”工程技术,把小河的水量汇集到干渠中来,从而加大干渠的水流量,同时还能把经过整理的河道改造成良田,扩大种植面积。横绝工程,是战国水利工程技术上的一大发明,为关中地区后世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开创了成功的先例。
正式开工时,庄襄王己死,正值秦王政元年。这条水渠的开通,调用了大批的劳动力,国库的财力也损耗大半,等到这项费时十年的浩大工程己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秦国人才发现了韩国“疲弊秦国”的阴谋,郑国作为韩国的奸细被立即逮捕。
面临杀头的危险,郑国在秦王面前毫不畏惧,面不改色。嬴政质问郑国:“韩王派你来鼓吹修渠,想借此来消耗秦国的国力,是不是?”
郑国说:“臣一开始确实是来消耗秦国的,但是修成水渠对秦国也有好处,臣为韩国多延续了几年的寿命,却也为秦国建立了万世功业。”
听了郑国的一番话,秦王政陷入了深思,水渠修成的话,确实可以为秦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况且工程己进行了一半,怎可半途而废?于是他非但没有加罪于郑国,反而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责令他按预定方案修完。渠成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光辉业绩,便称这条人工开凿的灌渠为“郑国渠”。
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史记》《汉书》中都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西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一钟为六石西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倍。司马迁在《河渠书》中把郑国渠的兴建及其功效的发挥同“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联系在一起,表明他对这个问题见解的深刻。他以此昭示后人,是这位伟大史学家高见卓识的又一闪光点。
秦国统治者敢于下定决心,按照敌国的意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甚至在郑国的阴谋被发觉后,仍然继续相信他,前后费时十年,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这除了因为修渠会给秦国带来富国强兵的重大效益外,也反映出秦国对来自国外贤能人士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