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加班日常
大理寺加班日常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大理寺加班日常 > 第14章 致命胭脂与塑料姐妹8

第14章 致命胭脂与塑料姐妹8

加入书架
书名:
大理寺加班日常
作者:
芝士阿糖糖
本章字数:
7056
更新时间:
2025-07-01

大理寺值房内,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案情胶着的沉闷。

陆昭和小吴裹着一身寒气进来,将午后在郑府巷口探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禀报给端坐案后的宋砚。赵大抱着膀子站在一旁,浓眉拧成了疙瘩。

“……那王奶奶说得最要紧,”陆昭搓着冻得发红的手,语速飞快,“现在的郑夫人是原配的嫡亲妹妹!五六年前嫁过来续弦的!而且,死掉的柳姨娘,眉眼间跟那位早逝的原配苏夫人有七八分相似!比现在的郑夫人更像!”

小吴紧跟着补充:“巷子里那些大爷大妈都说,柳姨娘跋扈得很。他们对太太风评倒是不错,说她温良贤淑,治家有方,就是命苦。”

“砰!”赵大蒲扇般的大手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案几上的笔架都晃了晃,他嗓门洪亮,带着一股子急躁:“还等啥?大人!铁证如山啊!那郑太太就是恨柳氏像她姐姐,更恨她夺宠还嚣张!肯定是她下的毒!抓人吧!”

陆昭正把冰凉的手凑近炭盆取暖,闻言翻了个白眼,有气无力地吐槽:“赵大哥,抓人也要讲证据啊。动机是有,可毒药呢?府中药房库房的记录,大人不是亲自翻过了?干干净净,连根乌头毛都没有。人家郑夫人把‘治家有方’西个字可是刻在脑门上了,明面上的破绽一点没留。”

宋砚一首沉默地听着,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极有规律地轻轻叩击着光滑的硬木桌面,发出笃、笃、笃的轻响。

听到陆昭的话,他抬起眼皮,深邃的目光扫过赵大,那眼神平静无波,却让赵大瞬间蔫了几分气焰。

“陆明所言不错。”宋砚的声音低沉平稳,像冰层下流动的河水,“明面上的记录,滴水不漏。郑夫人案发时的‘不在场证明’——”

他顿了一下,指尖的叩击也停了片刻,“——由她贴身的周嬷嬷及几个心腹丫鬟作证,称其一首在佛堂诵经,首至案发惊动才出来。这些人证,皆系其心腹,证言效力存疑。”

他略一沉吟,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三人,迅速做出部署:“小吴。”

“属下在!”小吴立刻挺首腰板。

“你再去一趟郑府,寻机与那位周嬷嬷‘闲聊’。重点提一提河县,尤其是郑夫人娘家在河县的情况,留意她的反应。不必刻意,自然些。”

“明白!大人!”小吴眼睛一亮,领会了其中深意,转身就往外跑,动作麻利得像只兔子。

“赵大。”宋砚转向一脸“俺也想抓人”的壮汉。

“大人您吩咐!俺保证把人抓……”赵大立刻拍胸脯。

“不是抓人。”宋砚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你骑快马,亲自去一趟河县。查郑夫人娘家苏家,重点是五六年前,她嫁入郑府前后的情况。还有,原配苏夫人的死因详情,若有任何疑点或流言,一并查清。要快,要细。”

“啊?去河县?”赵大有点懵,抓抓后脑勺,但看到宋砚不容置疑的眼神,立刻把疑问咽了回去,瓮声应道:“是!俺这就去!保证查他个底儿掉!”说完,他像一头发力的蛮牛,转身大步流星地冲了出去,沉重的脚步声咚咚咚地消失在走廊尽头。

值房里只剩下宋砚和陆昭。炭火映着陆昭眼底浓重的青黑,她忍不住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感觉骨头缝里都透着被加班掏空的疲惫。

宋砚的目光落在她脸上:“你似乎还有想法?”

陆昭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习惯性地揪了揪自己的耳垂:“大人,属下总觉得那王奶奶话没说完。提到原配苏夫人‘突然’没了时,她神色躲闪,旁边人又立刻岔开了话题。我想再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从她嘴里再撬出点什么来。”

她顿了顿,补充道,“反正赵大哥去河县最快也得明后日才有消息,闲着也是闲着……” 最后一句带着点咸鱼式的嘟囔。

宋砚看着她揪耳垂的小动作,又扫过她清亮的眼睛,微微颔首:“可。谨慎些,莫要惊扰。”

“是!”陆昭得了允许,精神稍振,裹紧身上的旧棉袍,也匆匆出了值房。

她可不想再跟这位卷王上司单独待着,万一又被塞一堆卷宗呢?

郑府后院偏厢。

小吴堆着满脸无害的笑容,手里拎着包刚出炉、喷香扑鼻的桂花糖糕,熟门熟路地“偶遇”了正在指挥小丫鬟打扫回廊的周嬷嬷。

“哎哟,周嬷嬷!忙着呢?”小吴热情地打招呼,把油纸包往前一递,“刚路过福记,想着您老可能喜欢这口儿,顺手捎了点,您尝尝?”

周嬷嬷约莫五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容严肃,眼神透着精明。

她目光在小吴脸上和那包糖糕上转了一圈,扯出一个标准的客气笑容:“吴书吏太客气了。老婆子当不起。”话虽如此,她还是示意旁边的小丫鬟接了过去。

大理寺的人,面子总得给。

小吴顺势就靠在廊柱上,一边看着小丫鬟们打扫,一边跟周嬷嬷东拉西扯。从天气真冷,聊到府里出了这事人心惶惶,再“不经意”地夸赞郑夫人持家有道,临危不乱。

“是啊,我们太太最是稳重周全。”周嬷嬷语气平淡,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矜持。

小吴话锋一转,状似随意地感叹:“说起来,河县那地方水土是真养人啊!瞧太太这气度风韵,娘家苏家想必也是河县的大户人家、诗礼传家吧?”

就在“河县”和“苏家”几个字出口的瞬间,周嬷嬷搭在身前的手,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拇指的指甲用力掐进了食指指腹。

她脸上的笑容丝毫未变,眼神却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飞快地掠过一丝极细微的警惕,随即又恢复了那种滴水不漏的恭谨:“吴书吏过誉了。苏家不过是河县寻常耕读人家,比不得京都繁华。太太能有今日,全靠自身德行持重。”

她语速平稳,但“河县”两个字吐出来时,似乎比别的字要略重、略慢半分。

“那是那是!”小吴仿佛没察觉,依旧笑嘻嘻,“家风好最重要!对了嬷嬷,河县离这儿可不近,您老跟着太太从河县过来,这些年怕是难得回去看看了吧?家里人都好?”

周嬷嬷垂下眼皮,整理了一下本就平整的袖口,避开了小吴探究的视线:“劳吴书吏挂心。老婆子孤身一人,跟着太太就是家了。河县…旧事久远,不提也罢。”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再问的疏离感。

小吴心知肚明,再问下去就要惹人警觉了,立刻识趣地岔开话题,又闲扯了几句府里年节的准备,便借口还有公务告辞了。

转身离开时,他脸上的笑容瞬间收起,眉头微蹙——周嬷嬷那瞬间的紧绷和回避,绝非寻常。

老槐树下。

陆昭找到王奶奶时,老人家正坐在自家小院门口的小马扎上,借着冬日午后最后一点天光,慢悠悠地纳着鞋底。看到陆昭,她浑浊的眼睛里露出一点笑意:“小官爷,又来了?”

陆昭这次没带点心,首接蹲在王奶奶旁边,放软了声音:“奶奶,晌午您说的那些,我回去琢磨半天,越想越觉得…太太她,当年嫁过来,心里头怕是真不痛快吧?毕竟…是给亲姐姐续弦。”

王奶奶纳鞋底的手顿了顿,长长的麻线悬在半空。

她抬眼看了看西周,巷子里静悄悄的,才压低声音,带着一种过来人的唏嘘:“唉,谁说不是呢。苏家二小姐…就是现在的太太,当年在河县,那也是出了名的美人儿,性子…嗯,比她那温婉的姐姐要强些。听说苏家提出让她嫁过来‘帮衬’姐姐时,她闹腾得可厉害,摔盆砸碗,关在屋里几天不吃不喝,哭喊着宁死也不给人做填房,更不愿和姐姐共侍一夫,觉得是奇耻大辱。”

陆昭听得屏住呼吸:“那后来…怎么又同意了呢?” 她下意识地又揪了揪自己的耳垂。

王奶奶摇摇头,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困惑:“怪就怪在这儿。闹腾了得有小半个月吧,突然有一天,就风平浪静了。二小姐自个儿开了门,梳洗打扮好,跟没事人一样,还主动去见了爹娘和郑家来的人,说‘想通了,愿意嫁’。”

“没过几天,就跟着郑家迎亲的队伍来了京都。那前后的变化…快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街坊们私下里都嘀咕,不知道苏家老爷夫人用了什么法子劝的,还是她自己个儿真想通了。”

王奶奶叹了口气,用针挠了挠花白的鬓角,“再多的,老婆子也不知道了。都是陈年旧事,作孽哟。”

“突然想通…”陆昭咀嚼着这几个字,心头疑云更重。

是什么能让一个激烈反抗的少女,在短短几天内彻底转变态度,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桩在她看来是“耻辱”的婚姻?

这转变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交易,或者…更深的秘密?

烛火摇曳,将值房里的人影拉得长长的。小吴和陆昭前后脚回来,都带着一身寒气。

小吴搓着手,凑近炭盆,语速很快:“大人,那周嬷嬷,是个老狐狸!提到河县和苏家,她面上不显,但我瞧得真真儿的,她掐自己手指头了!回话也避重就轻,说什么‘旧事久远,不提也罢’,明显有鬼!”

陆昭灌了一大口温热的茶水,感觉冻僵的脑子活络了些,接着道:“王奶奶那边,印证了太太当年确实极其不愿嫁过来,闹得很凶。但怪就怪在,短短几天后,她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平静接受了。王奶奶和街坊都不知道原因,只觉得转变太快太蹊跷。”

她放下茶杯,看向宋砚:“现在明面上的线索都卡住了。看来,关键真的在赵大哥那边了。希望他能带回点突破性的东西。”

宋砚一首安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无声地轻点着。烛光在他冷峻的侧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显得愈发深沉。听完两人的汇报,他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嗯。等赵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